郑淑娟
淮阴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摘 要:
台湾大学是台湾的一所顶尖大学,近年来,首创通识“深碗”课程,深化通识教育,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引领先锋,不断创新。以黄俊杰教授的通识“深碗”课程为例,介绍黄教授的通识教育理念,即教育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互动并互相提升的过程,最优质的通识教育,必然是某种形式的心学教育。其“深碗”课程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自身在大学中的定位,也注入儒家的人文教育,引领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和碰撞,教导学生汲取儒家人文以为今用。本文以实际参与课程的亲自经历,分析其教学面向,呈现其教学特色。
关键词:台湾大学;通识教育;“深碗”课程;大学理念;东亚儒学;人文精神;
在现今高科技发展,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浪潮激荡之下,大学如何培育出才德兼备的高质量人才,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努力的目标。虽然各个大学无不尽全力追求创新,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只是,如何实践创新教育,的确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
为此,本文以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欧洲研究院院士、台湾通识教育领军学者黄俊杰先生开授的通识“深碗”课为例,结合本人长期担任黄教授的助教之经验,探寻黄俊杰教授的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和通识“深碗”课程特色,及其给予当代大学教育之启迪。
黄俊杰教授的学术专长是东亚儒学及东亚文明史。其40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外大学教育传统与现代间的诸多教育现实问题。自从台湾开启通识教育改革以来,黄教授即致力于通识教育研究,对大学通识教育具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将其通识教育理念透过课程教学具体落实。黄教授强调通识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主张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内化为人格养成的教育方式,而非仅止于知识上的传授[1]267,并曾撰写多部通识教育专著及几十篇文章,阐述其通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第一,黄教授检视中外顶尖名校现阶段所实施的通识教育制度后指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观,仍是当前主导世界大部分顶尖大学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的理论基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者生命觉醒的过程,教育的原初目标在于使学习者可以经由教育而兴起心志,做自己的主人。包括大学通识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其“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如生命之觉醒)永远高于“外烁效益”或“边际效益”(如“可被雇用性”或竞争力之提升),因为“人”毕竟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也是一切存在的核心。既然教育是为了“人”之所以成为“人”,那么,通识教育必将经历21世纪的教育“商品化”的风霜而永续发展!
第二,教育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互动并互相提升的过程。最优质的通识教育,必然是某种形式的“心学”教育。所谓“心学”是相对于对“物”的解析而言,指向某种“心灵之觉知的学习”(mindful learning)[2]的教育。近年来也有许多人呼吁高等教育必须重新重视情意教育[1]282,而“心之觉知”(mindfulness,mindful awareness)正是新时代大学教育的核心课题,更是通识教育的原乡。[3]19
黄教授认为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础。经典是人心教育基石,不论科技如何更新,时代怎么进步,心的价值永不改变。经典教育便是提醒人们心灵觉醒的教育。3[18]透过经典的学习,触发生命的觉醒。他认为教育是“心的觉知”。在其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中,融入了《论》《孟》等经典,同时触及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与佛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元,兼具广度与深度。
第三,现今大学教育过度重视实用知识,忽略文化价值内涵。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日渐受重视。西方有人提倡“翻转教学”,强调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强化学习动机,以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效。然若过度以学生为主体,则易使教育宗旨面临新的挑战。正如黄教授所说:“大学的网址是.edu不是.com,大学应以引导培育人才为目的,而不应沦为知识百货公司的商品。”[4]
第四,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核心理念。从传统走向21世纪的新时代,大学教育虽着重创新、创业的“双创”目标,但仍应不忘从传统的经典教育中汲取养分,顺应时势,求新求变。黄教授认为要达到这个核心思想,“依师”十分重要,应该讲究经典与人师的陶冶。但海峡两岸现代大学教育模式、体制、教学理念、方式,日渐西化,在大学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基本上限于课堂,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容易限于知识上的传授,人格的熏陶有限。反思西方教育,为何他们没有“依师”的问题呢?首先是国情不同,西方教育从小重视启发式教学,强调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活泼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单以老师为主,而是以追求知识(或真理)为首要目标。相较于西方,东方教育更强调“尊师重道”;西方教育则以知识(或真理)的探索为核心,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概念,可视为西方传统的一种表现,这是在借鉴西方教育模式时应考虑的问题。
大学要培育的人才是学德兼备,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而非止于务实、功利的专业人士。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入更多的人文教育,使其内化成品格习性,在专业知识的展现上,蕴含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人文关怀。
“深碗”课程是台湾大学于2016年起实施的深度通识教育,学生除每周上课2小时外,并于课后与助教进行1-2小时的问题讨论,授课内容丰富、扎实。以黄俊杰教授的通识“深碗”课程为例,在其“东亚儒家人文精神”课程第二讲中,带领学生探讨的问题有三:(1)东亚儒家人文精神的人性论基础是什么?其核心价值理念何在?(2)儒家与道家人文精神异同何在?(3)儒家与佛教人文异同何在?黄教授将中国的人文精神教育注入通识课程中,具体实践他的通识教育理念,同时也得到学生热烈的回响。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除了需要高新科技的进步外,精神涵养、人文、文化的无形内化,亦同等重要。黄教授的课程证明了这样的理念是具体而可落实的。就笔者长期承乏黄教授课程教学助理的现场观察,其通识“深碗”课程,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开放的学习环境。黄教授的通识“深碗”课,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自身在大学中的定位,而且注入了儒家思想的人文教育,引领学生思考儒家传统与现代生活间的碰撞,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诸多问题,汲取人文资粮以为今用。例如在“大学之理念”关于传统教育这一讲的思考问题中,所设定的问题是:“儒家教育哲学的根本基础在于‘人之可完美性’的信念,试述这个信念的正面意义与负面影响。”这个开放性问题,主要立基于儒家教育哲学“人之可完美性”之基础上思考,学生首先要理解何谓“人之可完美性”,然后从正面、反面意义分析,和老师、助教、同学相互讨论,全面性思考问题。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学生多能从儒家的心性论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思考正反面意义,将儒学教育融入课程中。黄教授一方面在课堂上,列举东西方哲学思想,带领学生以宏观的视野来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设计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以此训练学生缜密的自主思考能力。
第二,扎根传统文化,了解异文化。教育首重向下札根,向外学习,不仅要了解自身,也要了解异文化特质,透过客观并比,发现异同,进而产生定见与创见。立足中国文化,放眼世界,开拓跨国与跨文化视野,以期成为全球化顶尖人才。这也是黄教授在课堂上一直带领学生思考与学习的方向。
教育的内涵与实务欲有所提升,势必应更了解自己的特质,发展自身特色,以开放的心态,既专精又宏博地学习,从对比中,找到自身优势,力求改变、进步,发展出属于自身文化的教育特色。黄教授关心学生生命的成长,他愿意花时间了解学生特质,适切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生活的反思与生命的觉醒。
黄教授在他的通识“深碗”课的每一讲皆设计了相应的思考问题,透过问题启发学生深入反思儒家传统人文精神及其与现代文明生活的关系。在黄教授的引导下,学生多能主动发现问题,自发性学习,形成个人定见。可见,了解学生特质,的确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第三,创新教学的实例分析。台湾大学是台湾的一所顶尖大学,无论在师资、行政、课程创新措施与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皆有其特色。近年来,更是台湾高等教育界首创通识“深碗”课程的大学,透过此类课程深化通识教育,在通识课程教学与研究方面引领先锋,不断创新,独树一格。以黄教授的通识“深碗”课为例,强调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人文教育,并立稳此一基石,参考西方教育哲学理论,对比、分析、讨论,深刻剖析自身文化的特色。黄教授从理论与实务面带领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以为今用,使人文教育能真正内化成学生生命的宝贵资粮。台湾大学于2016年9月全校开启通识“深碗”课程。这一类课程的目的,是要深化大学通识教育,在各科分工精细的教学模式下,使通识教育能达成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黄教授长年关注通识教育课程与发展,多年来在第一线教学现场,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通识课,近年来开授通识“深碗”课,长年担任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在通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上,躬身实践,不遗余力。
最后,笔者就自己长期担任教学助教领头者的工作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启示性结论:
第一,一门创新性的课程,需要师生思想上的相互激荡。黄教授数十年来所努力的便是将其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躬身实践,并将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核心价值融入通识教育中,可谓是当代儒学教育家。教学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师生“心”与“心”的深度互动上。《礼记·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成功的教学有赖于大学当局的全力支持,投入资源,以提升教学品质。台湾大学作为一所顶尖大学,有其历史传承与环境优势,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对于自己所选的通识课,兢兢业业,精进学习。这些因素,造就黄教授高品质的通识“深碗”课。我观察到学生在学期结束后写卡片给黄老师,感谢黄老师的苦心教导,让他们从“深碗”课程中,得到深刻的启发。透过学生的反馈,我确信黄老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投入,使学生真正学到帮助他们生命成长的学问,而非记问之学,这才是以生命教育为志业的高等教育目标。
第三,成功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老师的备课与对教学的投入。黄教授的通识“深碗”课,从课程的设计到学生的课后讨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不断修正、精进,力求完善,不仅达到创新教学的目标,也能让学生树立扎实的文化价值观,获得生命的提升与转化。整体教学模式,立基于儒家人文精神,带领学生深刻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间的诸多问题,深入浅出,堪为当代人文通识课程之典范。
[1] 黄俊杰.大学之理念:传统与现代[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5(11).
[2] ELLEN J Langer. 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M]. Cambridge:MA:Da Capo Press,1997:12-15.
[3] 黄俊杰. 21世纪大学理念的激荡与通识教育的展望[J].台湾通识教育学刊,2017(20).
[4] 黄俊杰.大学的网址是. edu,不是. com[J].台湾通识在线,201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