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德国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实践与特点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年08月25日 06:47 [来源]: [浏览次数]:

陈正 杨静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要:

进入数字化时代,德国在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相关倡议中着重强调教师数字能力的培养,联邦教研部对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也采取一系列支持措施。德国在教师数字能力培养与培训方面呈现以下特点:强调可持续的个性化教育培训;既注重数字能力的专业性取向,又强调数字能力融合发展;强调反思性学习,注重数据保护;政府资助驱动的同时,强调发挥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主动性。

关键词:德国;数字化;教师培养;教师培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对学生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教师要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不断重构工作方式。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提升数字化能力是教师应对现实需求、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教师教育培训的重点。在数字化变革背景下,德国积极支持教师数字化教育及能力提升,本文通过研究德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政策中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措施,希望为我国教师培养与培训发展提供参考。

一、政策背景

欧盟首先意识到要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数字能力,通过加强学习和教学中的数字化支持,助力学生为在数字社会中的生活和发展做准备。[3]2017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Dig Comp Edu),详细分析了教育工作者在六个方面的22种能力,说明如何使用数字技术来加强和创新教师培养与培训,为欧洲教育工作者发展专业参与、数字资源、教与学、评估等领域所需的数字能力提供支持。[4]

作为欧盟重要国家之一,德国对教师培养与培训也十分重视。2004年,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KMK)通过了《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Standards für die Lehrerbildung:Bildungswissenschaften),明确教师的角色以及需要承担的任务,提出11项教师能力,并明确了发展该能力对应的理论教育以及实践培训的标准。[5]有学者评价德国教师教育培训历次改革均指向研制教师能力标准,监控教师教育质量,变革教师培养模式,保障教师教育均衡发展等内容[6]2016年,KMK发布《数字世界中的教育》(Bildung in der digitalen Welt),指出社会正在经历的数字革命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教育部门必须对此作出反应。[7]该文件对德国数字教育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数字化成为德国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2019年,KMK2008年出台的《联邦各州对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法的通用内容要求》(Ländergemeinsamen inhaltlichen Anforderungen für die Fachwis senschaften und Fachdidaktiken in der Lehrerbildung)作出修订,增加对各级各科教师数字化能力的要求,主要包含将教师数字化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以及对数字化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的批判性反思等方面的能力。[8]

二、德国对教师数字化能力的要求

2021年,KMK发布《数字世界中的教育》的补充文件———《数字世界中的教与学》。该文件描绘数字世界中教师能力的三维模型[9],将数字能力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教师能力之中,并指出教师数字能力要与其教学和内容能力相结合。

图1 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

1 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   下载原图

(一)数字能力

教师首先是社会公民,其基本数字能力包含如下六个方面:一是搜索、处理和保存信息数据的能力;二是沟通合作能力,能够选择并利用恰当的信息通信技术与人交流互动、共享文件信息,并与他人合作;三是开发和分享数字化产品能力,能够了解并使用多种技术编辑工具,以多种形式和格式策划制作、设计、展示、出版或分享数字产品,合理整合已有数字资源;四是数字安全保护能力,了解和反思数字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尤其是考虑青少年和消费者保护措施;五是行动解决问题能力,要识别技术问题,确定解决方案的需求并制定解决方案策略,了解数字世界的运作方式及其基本原理,并能够使用结构化算法序列解决相应问题;六是分析和反思能力,能理解和反思数字世界中的机会和风险,反思自己行为并做出改进。[10]

(二)数字教学能力

除了具备基本数字能力,教师还须掌握数字教学能力,包括数字教学法、数字道德等方面。一是教师应不断发展自己的基本媒体技能,要能够安全地使用技术设备、程序、学习和工作平台等,以完成包括同事协调、不同小组的联系、管理任务,保障在课堂上顺利使用数字媒体和安全处理数据等。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媒体和数字化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根据数字世界中不断变化的个人学习要求和交流方式,规划、实施和反思数字媒体和工具的使用,以对个性化、自主和协作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还要具备辨别筛选能力,能根据相关标准,从海量数字媒体资源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三是教师要具备与其他教师及其他学校和课外专家合作的能力,与他们一起开发和实施学习和支持服务,及时了解数字化技术发展并将其应用于自己未来的教学中。四是教师要了解并遵守版权、数据保护和数据安全以及青少年媒体保护方面的知识规定,避免因数据泄露而给学生造成潜在伤害。[10]

(三)数字内容能力

内容能力代表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需要的专业知识,包含了具体学科中的概念、理论、思想、组织框架等内容。[12]数字化在带来技术变革的同时,对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传统教学结构中以教师为中心决定教学内容、进度、资源和评价的教育模式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技术驱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是教师要充分考虑数字化变革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影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授课内容。二是教师要善于借助数字技术力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灵活的进度、自适应的学习资源和全过程、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

三、德国推进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实践

尽管KMK2016年就已经提出要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能力,但该战略在此方面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2017年,德国已有70%的师范类院校将数字媒体技能规划进教师培养与培训之中,但数字技能并没有和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所有子领域以及课程都结合起来。截至2020年,德国仅有不到1/3的师范学校将数字化融入全部的教学法课程当中,只有5%的学校将数字化纳入了全部专业知识的课程当中。[13]为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培训数字化,除了文件中的倡议,德国还展开了资助计划。

2013年,德国联邦政府就教师教育质量倡议与各州达成一致,该倡议持续时间为十年,旨在通过持续改进教师教育培训全过程的内容和结构来提升德国教师水平。2015年起,联邦教研部要为此提供高达5亿欧元的经费。2018年对第一阶段的资助进行了中期评估,各项目都取得较好进展。同年,教师教育培训数字化开始被纳入第二轮资助的重点。[14]

教师培养与培训数字化是德国教育数字化倡议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联邦教研部将数字化发展看作德国青少年教育面临的核心挑战,提出要支持教师将数字媒体融入教学过程并帮助所有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技能。[15]2019年,涉及64所大学的43个新项目被纳入第二轮资助,其中26个项目主题为教师教育与培训数字化。第二轮资助预计从2020年开始到2023年底,共发放7900万欧元。[16]前联邦教研部长安雅·卡尔利切克(Anja Karliczek)在第三届教师教育质量大会上提到:学校只有具备合格的教师才会是好学校。要对教师进行良好的教育。要为所有教师提供定期的进修培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育必须基于不同地区的特定需求,当然还要重视现实关切,就比如数字化。[17]

第二轮资助的项目在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数字化模型或者数字化时代教师能力框架时都做出了有益尝试,为德国数字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转型提供了范例,同时体现了德国教师教育转型的特点。

(一)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数字化教学能力”项目

数字化教学能力Diko La)项目是一项2020年开始获得资助的教师教育数字化项目,该项目由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的教师培训中心执行,涉及中小学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其中心目标是系统地要求和促进所有教师培训课程的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利用数字手段和方法获得分析性、反思性和实践性的数字能力。由此产生的次级目标分散于三个工作包中实施,每个工作包又包含子项目和相关措施。

通过第一个工作包制定师范教育数字化的总体战略,学校中已经开始实施的措施、正在进行的项目和将要制定的师范教育数字化计划会通过结构化的过程转移到全校的总体战略中。该措施有助于学校教师教育措施保持连贯,避免原有项目中断而产生系列问题。

第二个工作包师范生和教师的专业化是该项目的核心,主要涉及师范生的能力发展,其中包括开发关于数字媒体教学主题的必修模块,建立数字学习圈,并补充课程教师职业的数字教育。支持教师发展创新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同行辅导、继续培训和信息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媒体教学支持形式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

第三个工作包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与第二个工作包的措施紧密相连。其重点是通过实践和合作性的项目将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各个阶段联系起来,不仅为师范生提供数字化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也要与中小学合作,为实习教师和在职教师提供数字教育产品。[18]

Diko La在教师数字化培养中采用了工作包模式,将相关工作模块化,强调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数字化教育与培训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还注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圈加强同行辅导,提高教师学习效率。

(二)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教师培训数字化”项目

教师培训数字化Di BS)项目旨在将数字能力系统地融入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教师培训中,以使师范生能够满足21世纪对数字学习的要求,并教会他们的学生以合适和反思性的方式使用媒体技术。该项目涉及中小学教师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由大学的人文与教育科学学院负责具体实施。[19]

为了实现数字化目标,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联合来自教学法、学科科学以及教育科学领域的专家开发课程,以通过调整现有模式(如Dig Comp Edu)实现教师学习期间数字能力的持续发展。数字能力的培养是在实验室中组织开展的,在这些空间中,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已有的并经过测试的数字工具被系统化、结构化并基于实证进一步开发和用于教师教育培训全过程。目前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共有五个实验室。[20]

Di BS项目重视数字能力与教师各方面能力的融合,数字技能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要和教学法、专业知识等课程融合,共同发挥作用。

(三)萨克森州“数字化实践”项目

数字化实践Praxisdigitali S)项目由莱比锡大学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致力于跨地区教学场景的开发和实施,以培训各地中小学以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数字能力。该项目开发数字化教学学习场景、教学实验室和开放教育资源,针对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辅之以与实习相关的数字工具。在选定的课程中,教师将教学材料制作成开放教育资源(OER),通过EDUdigita LE平台共享。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传播确保实习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数字化培训机会,最终的目标是发展他们对终身数字学习的专业态度。为使培训目标明确,数字化实践项目还会制定一系列学科教学、媒体教学和信息技术能力标准。[21]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以及学校之间的合作,开放教育资源是实现教师数字能力终身发展的重要工具,为不同阶段的教师数字化培训创造条件。

四、数字化背景下德国教师培养与培训特点

(一)强调可持续的个性化教育培训

德国的教师教育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师范生学习期,第二阶段是实习期,第三阶段是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德国强调不同阶段教育与培训的有效衔接,助力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和水平的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接受个性化培训,为教师教育培训建立个人数据档案。

(二)既注重数字能力的专业性取向,又强调数字能力的融合发展

数字能力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德国教师培养与培训数字化过程不但强调教师作为数字世界中的公民要具备基本数字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将数字能力融入到其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在对教师进行数字化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要将数字化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当中,让数字化与其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各个方面产生联系。

(三)强调反思性学习,注重数据保护

德国强调教师要有能力培养学生反思性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数字反思能力提出了要求。在数字化教师培养与培训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其对数字化的反思和批判思维,即甄别不良信息和不利影响,健康使用数字化技术,对数字化带来的伦理道德的方面的潜在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要使教师具备一定保护数据安全的能力和道德,尤其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数据安全,避免可能的伤害,如网络欺凌。

(四)政府资助与注重学校在教师培养与培训中的自主性

联邦教研部的经费资助无疑能对教师培养与培训数字化起到激励作用,可以为相关的研究项目提供必要支持。但教师培养与培训数字化的具体实践并不是由国家以统一方式和标准指导的,而是由学校发挥主动性、做出的适合自身需求的选择和尝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方式,有助于教师培养与培训数字化的多样化发展,并有望在不同的模式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保持改革的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