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姜 云:发扬创新精神,“以评促建”,搞好学院建设工程


2007-06-18 阅读次数:

发扬创新精神,“以评促建”,搞好学院建设工程

学校从2006年秋季学期启动“以评促建”工作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领会评建工作“二十字”方针,在评建工作中把重点放在建设上。经过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学院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新成立的学院,学院各项建设任重道远。为此,学院以这次学校启动的“以评促建”工作为契机,针对学院实际情况,发扬创新精神,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设计了学院建设发展的蓝图,并根据蓝图实施了五个“学院建设工程”。
一、学院建设发展的蓝图——学院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
如何为学院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关系着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学院上下认真学习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对学院进行了比较贴切的定位,也明确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院对自身的定位包括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科类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六个内容。学院的目标定位是:把学院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学院。个别学科要在东北亚地区有一定知名度,在国内要达到领先水平。学院的类型定位是: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的层次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学院的科类定位是:坚持以人文为主,人文社科结合,文、史、哲、法、管等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拓宽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强,适应面广的学科专业。学院的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吉林,依托东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积极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智力支持。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教育人才。(即:践行“致博以厚基础,明德以重人文”)
“求真务实、崇德守朴”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院训,也是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致博以厚基础,明德以重人文”是学院的总体培养目标。根据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在本科教学中特别重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广博、专精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在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又注重对专业和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的感悟、欣赏、继承,力争使学生具有知识与情操、能力与人文并重的人格特点,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实施五个“学院建设工程”
围绕学院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这一总的设计蓝图,学院实施了五个“学院建设工程”。
1、“质量树院”工程
一个学院办学水平高低是与其办学质量高低相关的,而办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就是教学质量的高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虽然是新成立的学院,但其所属的历史、政治和中文三个系是学校的“老牌”系。这三个系共同特点是它们既有雄厚的学科专业底蕴,又有优良的师资和优质的办学传统。以上这些都是学院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在此基础上学院为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的旨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规划措施。例如,建立健全有关教学的规章制度,旨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未来五年的十项规划,成立教授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实行主讲制等。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树院之本。教学质量工程是学院今后工作中常抓不懈的“第一工程”。
2、“特色立院”工程
学院在学习评估体系内涵中深深体会到,一个学院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与其办院特色息息相关。学院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认真剖析学院实际状况,找准了自己的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延边大学学科涵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之一,涵盖了文、史、哲、法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基础好、综合性强是学院一大特色;东北亚研究院、中朝韩日研究基地和民族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所大多挂靠在学院,东北亚各领域的研究也是学院的特色。学院紧紧围绕这两大特色,在学科专业方面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众所周知,学科专业有特色是学院办出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特别注意在学科专业发展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学院的具有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以点带面。
1)历史系的世界史学科于1994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1996年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在东北亚历史,尤其是朝鲜历史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为此,学院特别重视该学科的扶持工作,通过校、院、系共同努力,2006年该学科参加省教育厅重点学科验收被评为优秀。
2)2005年,民族学硕士点提升为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三个二级硕士点。这标志着学院学科建设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3)筹建社会人类学专业。学院充分发挥基础好、综合性强的优势,使文、史、哲、法等各学科相互交叉,形成集成优势,最终促成了社会人类学专业的正式筹建。社会人类学专业在2007年先挂靠历史学专业招生,2008年正式独立招生。社会人类学这一学科特点就是综合性强,理论与应用并举的新型学科。社会人类学专业的筹建,可以说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办学思路的具体体现。
此外,外国哲学、国际政治、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在国内东方哲学、东北亚国际政治、东方诗话等教学研究领域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总而言之,特色是立院之本,发挥自己的个性,突出自己的特色是学院建设的“重点工程”。
3、“练功兴院”工程
求质量抓特色的过程就是厚实功力的过程。内功的凝练就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认真做好每项工作。学院十分重视内涵发展工作。例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并奖励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以保证科研与教学的前沿性;坚持领导班子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听课制度,聘请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工作,落实教师主讲制,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认真做好各级教学水平及质量评估工作,严把教学质量关;积极开展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提倡教学及考试方法的改革创新,鼓励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和运用;制定学院有关教学奖励制度和科研工作奖励政策等等。内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院底蕴的厚薄取决于其发展的深度。因此,“练功兴院”工程是学院的“基础工程”。
4、“圆融旺院”工程
学院是由历史、政治和中文三个系合并基础上成立的。这就要求学院迅速度过“磨合期”,使各学科专业之间早日形成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局面,从而使学院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此,学院紧紧抓住课程体系这一学科专业联系的纽带,对此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了各学科专业初步打通的大的课程体系群,这就为各学科专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今后将加大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早日实现各学科专业之间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此外,学院设置人文系列讲座,让各专业的学生一方面亲身感受学术前沿氛围;另一方面,尽量多的了解跨学科专业的知识。要实现真正的“圆融”气氛,加强凝聚力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朝汉等民族相对比较集中的学院,搞好民族团结,使各民族的师生和谐共处形成一股向心力也是学院重点建设的工作之一。从目前状况来看,圆融的氛围越来越浓。“圆融旺院”工程是学院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整合工程”
5、“人才强院”工程
上述系列工程总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总目标。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人才强院”工程是学院的总工程,也是系列工程的最终归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特点决定了学院培养的创新人才应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对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成长为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多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学院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具体而言,历史系、政治系、中文系的各专业学科基础课打通,在此基础上,专业任选课实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相互交叉和“学科选修课模块”相互渗透。今后还将打通、开设“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模块”通选课程,将传统的历史与文化类、文学类、社会人类学类及政治学类等学科进行实质性融合。
为了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学院采取了许多相关措施。例如,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举的措施,每周举办学术讲座,聘请在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里的校内外知名专家讲学;充分利用学院各研究所平台,鼓励学生旁听各种学术会议,让学生感受学术前沿的氛围。与此同时,学院设立本科科研奖励基金,鼓励学生撰写论文。以上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以学习为主题的各种活动空前高涨。例如,学生记者团的《千帆》已经出版了两期,沧浪文学社主办的《沧浪》出版了三期,今年刚刚成立的“模拟联合国”协会的会刊《模联通讯》也已经问世。
此外,“人才强院”还具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精干的师资队伍。学院建设伊始,就出台了一系列师资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方案和措施。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学院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以及职称结构日趋合理。
在此基础上,学院制定了“一专一高”领军人物培养规划。具体而言,在每个专业选拔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具有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学院与这些选拔对象签订协议,在3~5年内,这些中青年教师必须争取一项国家项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5篇论文,至少获得一项校级以上教学奖等;学院还要制定配套措施,对每个选拔对象拨款5000~10000元人民币用于进修、科研补助。学院要定期进行检查,完不成任务者取消其培养资格。“人才强院”是学院建设的最终目标。时代呼唤创新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本科教学评建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重在建设”是评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院实施上述五个“建设工程”就是要把评建工作落到实处,就是为了全面提升学院的整体水平,使学院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全院上下只有群策群力,共同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实现学院的宏伟蓝图。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