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
广西艺术学院
导出/参考文献 分享 打印
摘 要:
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用好广西红色资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汲取精神力量、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价值的重要保障。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面临如何在大视野下凸显政治性、在大格局中提升针对性、在大阵地中增强协同性的现实困境。作为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育人工程,新时代的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开设独立课型的红色文化思政课选修课;建设以思政课必修课为依托的红色文化示范课堂;打造艺术专业课程的红色艺术课堂,从而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铸魂育人的最终价值。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思政课”;现实困境;价值意蕴;
作者简介:陈梦(1989—),女,广西陆川人,广西艺术学院讲师。;
基金: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A类)“广西跨境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A016);2020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红色文艺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SZY10)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大思政课”的本质是思政课,其与思政课不同的是,一要将“在课堂上讲”延展至“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二要正确认识“大思政课”教育的主体,它应既包括全体思政课教师,也包括其他教育工作者。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向“大思政课”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让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的壁垒限制,其在与专业课交流互动中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
“大思政课”的实质仍然是思政课,功能定位在育人,其重要任务是把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能够拓展思政课的外延,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传承好、弘扬好红色基因的重要实施途径,亦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价值诉求的实践途径。
(一)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2]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的职责所在。首先,学好党史必修课,高校要努力引导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百年党史不仅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民族复兴史,更是一部精神锻造史、精神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文明新形态,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契合中华文化的精神文明发展之路。只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认同感、自豪感。其次,学好党史必修课,高校要督促学生时刻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从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建设时期的特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到新时代形成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无不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心血。最后,学好党史必修课,高校要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伟大建党精神闪耀信仰之光,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汲取精神营养,始终秉持崇高的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中国精神,并将其与时代发展浪潮相融相依,红色文化“大思政课”才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用好广西红色资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几乎走遍了全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他以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讲话引领全党全社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一方面,高校要用好广西红色资源,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党的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广西是革命老区,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3]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深深感慨:“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4]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人民开展了一次又一次艰苦的斗争,在百色起义、湘江战役、昆仑关战役等革命战役中涌现大批革命英雄人物,他们在党的光辉史册上抒写了重要篇章。大学生只有走进承载红色基因的载体与媒介,红色文化所彰显的伟大革命精神才能薪火相传、绵延不息。
另一方面,传统“思政小课堂”的场域扩展至社会大舞台,高校要坚持以“社会即课堂”的理念,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动情。广西孕育和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楷模”:在科技兴国中用生命书写“振兴中华,我辈之责”的黄大年;在脱贫攻坚战中用生命阐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黄文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用生命坚守“疫情就是命令”的梁小霞等。他们竖起新时代的精神丰碑,能为当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提供价值导航,为大学生提供具有崇高精神的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生动的教科书。
(三)汲取精神力量,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价值
通过不同形式发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时代承载,也是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探讨。首先,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帮助大学生领悟红色文化,激发他们学习时政热点的兴趣。深度剖析和比较研究时政热点和舆论话题,往往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寻求事件背后的答案,形成自洽的逻辑链。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不再枯燥和乏味,而是围绕时政热点和学生关注的议题进行,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次,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能帮助大学生把握历史规律,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高校教师根据课程目的,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展开教学,通过红色文化专题研讨、红色主题演讲、红色英雄故事绘画、红色足迹追忆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和实践活动,有效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最后,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能激励大学生积极把专业学习和价值塑造相结合,以学促思、担当使命。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努力将价值引导寓于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学习技能中促进自身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5]在专业学习中,高校专业课教师要让大学生对应有的职业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品质、政治意识觉悟有所感触、认同和践行,让红色文化给予大学生精神的启迪、信仰的熏陶和智慧的光芒,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
高校思政课建设不仅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且要同世界国际变化相一致,同人民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期待相契合,满足学生对未知或已知世界的探索需求。目前,传统思政课的育人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发挥培养具有更宏观知识背景、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才的作用,也不能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而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大视野下,如何凸显红色文化“大思政课”的政治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解决的是育人的方向问题,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性同样不容淡化,容不得一丝马虎。一方面,在“大思政课”的宏观视野中,个别教师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不到“真懂”“真信”“真用”。具体表现在:教师课上讲授内容和课后思想不一致,给学生造成极大困扰,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公开在课堂上传播错误观点,对学生和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过程中,当前多数高校的做法还不够成熟,“在课堂上讲”延展至“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理念还有待探索更多有效的实践方式。高校红色文化的运用局限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和红色文化主题党日活动等,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并不能真正凸显其政治性。此外,各种社会思潮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碰撞,使原本就异常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这对“大思政课”的资源选取、甄别、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凸显“大思政课”的政治性,避免被非主流文化影响和冲击,是“大思政课”建设当前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在大格局中,如何提升红色文化“大思政课”的针对性
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处于场控和主导的地位,学生的课堂表达度、参与度、沉浸度不够,教学针对性不强。一方面,红色文化“大思政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当前思政课在关照学生现实和身心发展需要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其对学生身心变化的动态掌握不足,而这是“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另一方面,思政课囿于传统课堂的壁垒限制,受限于单向传授的固定模式,在教学目标、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亟待创新驱动。在教学目标上,“大思政课”要如何改变传统课堂,对学生的责任担当、创新思维、行为养成给予更高的关注;在教学模式上,如何融通各专业基础知识背景,实现通专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在交叉学科中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将丰富的生活世界引入价值教育,融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引入自媒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手段,吸引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这些都是“大思政课”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在大阵地中,如何增强红色文化“大思政课”的协同性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要覆盖思政课,还要覆盖专业课。一方面,如何在专业课中有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价值引领工作,实际上也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课程思政的纲领性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战略布局[6]。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属于对思政课内容的延展和再现,它不是作为固定的一门课程或一项活动,而是为了进一步拓宽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教学活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统一。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已经认识到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渗透专业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然而,理论上的共识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去探索。当前,有些高校教师在教学竞赛或者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中会出现以下现象:部分专业课为体现思政元素,或浓墨重彩地讲思政,或生搬硬套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在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内容的比例大于专业内容。因此,如何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达成正向育人合力,贯通育人育才全过程,是“大思政课”建设亟须回应的重要问题。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更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育人工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以红色文化视角进行创新,着眼于开设独立课型的红色文化思政课选修课、建设以思政课必修课为依托的红色文化示范课堂、打造艺术专业课程的红色艺术课堂,才能破解当前红色文化“大思政课”政治性不够凸显、针对性不强、协同性不足等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外挑战。
(一)开设独立课型的红色文化思政课选修课
独立课型的红色文化思政课选修课侧重于在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下引导大学生成为兼具政治性、专业性、思想性的新时代人才,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它延伸至社会公共空间和大学生生活世界,能够让学生感知最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
第一,独立课型的红色文化思政课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必须放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更长远的战略需要、更全面的人的发展中加以考虑和设计。因为其课程性质仍然是思政课,所以其教学目标设计要考量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让学生敢于站在政治立场上发声讲话,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独立课型的课程内容要充分结合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有史料、理论、数据,更要有现实、实践、生活,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构建起层次清晰、内容翔实、反映时代的红色文化课程内容体系。
第二,独立课型的红色文化思政课选修课教学内容要紧跟当前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如以“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为主题,以时政热点以及当代大学生关注的话题来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自主研学活动,如开展“大学生讲红色故事”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第三,教师要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把红色文化学习融入社会实践。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文化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通过学习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调研,采取撰写研究报告、课程论文、心得体会等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表达实践感悟。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抖音、QQ、微博等渠道发布学习成果,通过分享学习体会,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线上和线下的全覆盖。
(二)建设以思政课必修课为依托的红色文化示范课堂
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在根本上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爱知信行”。
思政课教师要巧妙运用红色人物、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等素材来讲述理论知识,把红色文化灵活融入各门课程,打造一批以思政课必修课为依托的红色文化示范课堂。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着重融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促使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着重以红色文化体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增强学生对不同时期党的领导和决策的认识,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讲清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涌现的重要人物,提高学生政治认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着重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确立并坚定的理想信念、孕育和铸就的中国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挖掘英雄身上闪耀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形势与政策课,要努力挖掘时政热点和红色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现实问题。
思政课教师应努力结合学生特点、学生专业进行教学设计。以笔者所在的艺术院校为例,思政课教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积极探索“红色+艺术”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品牌和特色。根据音乐、舞蹈、影视、美术等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授课方式,教师以红色经典美术、红色经典音乐、红色经典舞蹈、红色影视、红色演讲等艺术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增加了课程的艺术性和时代性,科学合理地拓展了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
高校要鼓励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培育红色文化示范课堂。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本领精湛、科研能力突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推动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只有树立一批先进教师典型,积极培育红色文化示范课堂,围绕大学生的重大关切,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才能真正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生机与活力。
(三)打造艺术专业课程的红色艺术课堂
红色艺术课堂不是简单地在专业课程中增加红色文化内容的授课时间,也不是生硬地将红色文化置于专业课程,更不是对专业课程的主要部分进行削弱或删减,而是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模式运用上精心设计,使“红色”和“艺术”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频共振。
第一,教师要打造红色艺术课堂,让红色精神铸魂育人。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寻找联结课程与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之间的“红色纽带”,把红色文化的要素恰当、精准、巧妙地融入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采风创作课堂,积极带领学生走进红色革命遗址、乡村等地,用画笔、歌声、舞蹈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譬如,舞蹈教师可积极探索将“红色元素”融入舞蹈专业课堂教学,着力推动“红色艺术+课程思政”建设。其在课堂上排演了红色舞蹈《开国大典》《你就是太阳》《无名的功勋》《黄河》等,学生在红色舞蹈中感悟思想的力量。
第二,教师以红色文艺演出为“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红色艺术实践中学思践悟。通过排演民族歌剧《拔哥》《沂蒙山》,话剧《少年黄大年》《邓小平与李明瑞》等,学生深刻体会到爱党爱国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付诸实践,并把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一代代继承弘扬和传承发展。红色历史所蕴含的优秀革命精神,通过表演的方式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力量,使得学生在参与红色文艺演出中不仅提升了专业水平,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洗礼。
第三,教师要推进红色艺术作品创作,使学生在红色艺术创造中赓续红色血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艺术作品弘扬中国精神。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八桂脱贫攻坚图》,以及以“百幅丹青礼赞百年辉煌”为主题进行的创作,均体现了美术作品注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现今美好生活的体现。大学生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伴随强烈的情感活动,进而产生对中国共产党、国家和社会美好形象的认同,从而坚定自身不断提升作品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创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