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王兆璟 何玲玲 [发表时间]:2025年01月08日 0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次数]: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无论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的培养,还是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助推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劳动力要素的跃迁。实现劳动力要素的跃迁,其关键链接点就在教育,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使其成为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并具有较高的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具备与人合作、分享、创新、诚实、服务他人的良好品质。各级教育主体要将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未来新型人才作为第一要务,从发现、选拔、培养和评价全过程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而实现劳动力要素的跃迁。

  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劳动资料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起主导作用,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而催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催生高端装备技术、前沿领域技术,使得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不断推动人类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等发生变革。这就需要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构建起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劳动对象的跃迁。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与“质优”相适应的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入推动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增长引擎,确保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带动人才培养,从而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实现跃迁,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打造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步,但还缺少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以及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一方面,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差距。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存在市场供给侧结构性失衡。2023年,华为与安永联合发布的《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岗位技能满足率低,预计2025年ICT领域人才缺口将突破2000万,无法形成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的紧跟时代步伐、将创新理论应用于产业发展实践的高水平人力资本,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供给还有较大缺口。另一方面,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还亟待提升。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不仅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要求教育必须重视多种需求层次人才的培养,包括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人才、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代表大国工匠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质生产力助推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必须构建起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根基。发展和培养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是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改革创新拔尖人才培育。构建起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体系,政府发挥主导主体作用,搭建高水平智能化平台,聚焦国家科技需求,重点提供财政支持、组织保障、制度设计和资源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紧跟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不断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二是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新质生产力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因素,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需要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首先,依托高校和行业共建师资研修基地,鼓励高水平大学发挥学科、师资、科研、实验等优势,推动行业企业共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研修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素养提升平台。其次,建立行业高水平实训基地,有效推进行业关键技术、人才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契合,用“真问题”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执行力。最后,教育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采用“产业导师+学校导师”双导师模式,培养理论深厚、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沟通、能创新的基层管理者和技术工程师。

  三是持续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高质量发展最终指向人民的幸福福祉,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型劳动者的素养要求,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追求技术效能提升的同时,还要成为人文价值和伦理的守护者、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尤其是在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必备的基础性素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遵循科技伦理和生态发展理念,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有效提升劳动者综合素养,让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新质生产力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要求,并通过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市场要求提升劳动者素质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改革创新拔尖人才培育、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以及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等路径,来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