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1个多月来,一首《孤勇者》陪伴他渡过了艰难时刻,成为他逆流而上、奋勇前进的动力。
为抗击长春疫情,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工学博士魏海龙组织了千余人的“NBL龙哥志愿者团队”。在抗疫的志愿者洪流中,魏海龙和他的团队生动演绎着勇者的故事。
云集响应 志愿者团队迅速集结
“谁有需要联系我,我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当志愿者!”长春出现疫情后,魏海龙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发出了自己的申请。3月12日,他如愿加入“牡丹园志愿者团队”。当看到一线仍需要大量志愿者时,组建一支民间志愿者队伍在他脑海中萌发,他要为更多的人服务。
倡议书在群里刚一发布,就有几名“90后”“00后”的青年找魏海龙报名。线上志愿者群里的人数直线上升,由最初的十几人,如今队员已跃过1000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企业员工、私营企业主、网约车司机,还有学校的老师。
“为人民服务就是我的入党初心和使命。”抗疫前沿阵地的坚守,遭遇的各种困难,魏海龙始终保持着“全心投入,以身作则”的原则,带头冲锋在抗疫前线。团队所有车辆都贴满了“我是党员,请找我!”“党员先锋队”红红的标志,在抗疫中,他们牢记党员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封控时,他的部分车队被编入物资保障车辆,负责政府蔬菜包、调料包、老百姓紧急用药等紧急物资运送。
很多次,他的“坐骑”轿车被装得满满的,200多袋菜终于把他的车压坏了。每次上楼他又总是一次背起10多个蔬菜包,送至居民的家门口。
接到学校教工的求助电话,几位教师的老父亲急需化疗、胰岛素等药物,一线志愿者、或因病被隔离者留在家里的老人无人照顾……他二话不说、驾车风驰电掣地把正规渠道买来的米面、蔬菜、药品等送达指定地点,让老人安然度过了艰难时刻。
来自学校、学院和居民群里的一封封感谢信,一段段赞美、感谢之词,还有那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魏海龙与他的千人团队不分昼夜的付出与坚守。
精神不熄 千万人中的一个“1”
“一个人的勇敢,便是一座城的勇毅。”作为吉大6000多名教师中的“1”、长春900多万百姓中的“1”、全国9000多万党员中的“1”,魏海龙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当千万个“1”汇聚,点点微光才会成为照亮前行路的火炬。
提到参与公益的初心,魏海龙坦言,前些年因出差到一些西藏、四川等地的山区,看到了山区儿童的生活现状。回来后,他便和好友一起做公益,对山区儿童进行捐款、捐物、捐书,点对点地帮扶。这次长春爆发疫情,他深觉责无旁贷,挺身而出参与到抗疫中。
4月21日晚上10点,他因严重的心肌缺血住进了医院,住院过程中,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每天安排、协调志愿者的工作。
身体上的劳累可以克服,更难熬的是对亲人的挂念。让魏海龙觉得安慰的,是家人不断“加码”体谅与支持。由于城市严格执行“静默令”,无法跨区行动,魏海龙没回过一次家。魏海龙母亲身患重症,看到儿子在抗疫一线奔波忙碌,坚持将自己的治疗时间一再推迟。最后,在多方协调下,母亲顺利得到治疗。三年级的儿子魏骏昊为做志愿者的爸爸感到骄傲。他还创作了一首散文诗《因为有你》,朗读给魏海龙听,代表全家人不断给他打气助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王阳 通讯员 王前 段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