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善标准推进“双减”行动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有力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率先在全国开展“双减”行动。坚持“治乱、减负、防风险”和“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的工作思路,坚持近期远期整体统筹、校内校外双管齐下、线上线下同步治理、教育内外齐抓共管,以首善标准推进“双减”,促进教育发展理念回归、教育治理创新和教育生态重塑,全面推动基础教育领域深刻变革。
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北京“双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校外培训治理成效明显。机构数量大幅压减,全市原审批备案机构压减率超过80%,无证机构全部实现动态清零。“营转非”“备改审”工作已全部完成。总体看,达到了“大大压减”的要求。校内提质增效稳步实施。编制作业指导手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深入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进校园,全覆盖开展课后答疑辅导,学生自愿参与率达到96%以上。出台《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开展全学段试卷评估检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全面推行初中教师线上答疑辅导。全社会支持“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越来越浓。
在推进“双减”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感受。一是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北京始终坚持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毫不动摇将抓好“双减”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
二是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市委书记高度重视、直接推动,把“双减”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区主要领导狠抓落实。
三是始终坚持为民情怀。以学生为重,开展暑期托管,获得家长好评。动员全体机关干部,利用周末时间,逐一回应学生家长退费、消课等诉求万余件,促成20余家机构退费约13亿元。
四是始终坚持协同联动。建立包括22个成员部门的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强化统筹协调、分工协作、联合执法,集中办公、每日调度、周周检查,合力推进“双减”行动。
五是始终坚持首创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首善标准创制“双减”系列文件,率先开展资金监管、“营转非”“备改审”等各项工作,为“双减”的深入推进探索了有益经验。
六是始终坚持精准施策。召开万人校长大会,深入发动、凝聚共识;坚持新闻发布机制,舆论先行、统一思想;实施全覆盖大检查,通报问责、促进整改;立足北京实际,采取一企一策、一址一案,清单化项目制推进,确保中央政策精准实施。
七是始终坚持稳妥落地。将防风险放在首要位置,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建立每日分析、联合约谈、随时预警、快速处置等工作机制,确保“双减”工作总体平稳可控。
北京市将继续坚定有序推进“双减”工作,巩固提升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稳步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
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天津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把职业教育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增进民生福祉的着力点,在创新上发力,在改革上攻坚,加快部市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为天津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
一、坚持德技并修,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标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全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成5000平方米新时代思政教育“红馆”,推出115门市级思政理论品牌选修课和“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将理想信念、工匠精神、质量意识、信息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育训结合机制,推广“海鸥现代学徒制”模式,全市50所职业院校8万人次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发挥大赛引领作用,128名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夺得3个金奖,在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2枚金牌,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在职业院校蔚然成风。
二、着力提质培优,打造技能社会建设标杆。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导向,扎实推进7所国家“双高计划”院校建设,遴选20所高职、21所中职开展市级“双高”和“双优”建设,投入14.65亿元提升办学能力,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率先贯通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显著增强。深化“三教”改革,建立校企“双栖人”互聘机制,获批1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推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与行业技术规范实现联动开发。职业院校年培训企业员工近百万人次,连续3年超额完成高职院校扩招任务,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三、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技术创新服务标杆。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出台“金融+财税+土地+人才”组合激励政策22条,成立28个职教集团,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07家。聚焦天津“1+3+4”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在高端装备、智能科技、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养老护理等领域,设置对接专业点665个,实现专业链、产业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助力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职业院校与华为、360、京东、林肯汽车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技术工程中心,攻克手表机芯零件高速精密级进模具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四、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标杆。发挥天津职教资源优势,在欧、亚、非三大洲19个国家建成20个“鲁班工坊”,超额完成非洲“鲁班工坊”建设任务。成立“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制定“鲁班工坊”建设规范和标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贡献了中国方案、天津智慧。搭建12个京津冀产教对接平台,助力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发展。坚持“输血”与“造血”双轮驱动、“扶志”与“扶智”两手发力,全市54所职业院校对口支援7省市27个州县,援建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中西部地区培训万余名职教师资。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天津要加快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力争积累更多经验,为服务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技能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服务辽宁全面振兴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一、加快建设职教改革创新发展高地,夯实辽宁产业转型升级根基。聚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建设与辽宁产业发展契合度高的高水平职业院校68所、优势专业(群)284个。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率先开展“1+X”书证融通,制定学习成果认证标准71个,开发认证单元1885个,覆盖技能点1.2万个;推动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骨干企业共建兴辽产业学院50个,联系企业1000余家,订单培养2.4万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252个。二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在42所职业院校开展中职、高职、中高职贯通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试点。三是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出台指导意见,建设“厂中校、校中厂”,推进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四是建设“数字职教”。推动100个传统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增设智能控制等新领域专业84个;实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建成省级职教大数据平台,推进教育管理数字化;启动覆盖全省职业院校的数据基座建设,打造一批信息化标杆校,推动数字校园全面普及。
二、深入实施高校开放办学,构建服务辽宁振兴发展新机制。持续实施“教育厅长突破项目”,推动开放办学,提升服务振兴发展合力。一是优化校际开放办学。组织省内高校实施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平台开放、协同创新、国际合作等重点项目1465个,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二是强化省际开放办学。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教育厅联合印发意见,实施新医科教育联盟等首批重点合作项目176个。三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发起成立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东北三省一区“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召开高端国际学术会议85次,积极实施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三、深化高考综合改革,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高考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一是科学制定方案。出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措施,采取“3+1+2”新高考模式。二是稳妥有序实施。在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同时,深化课程改革,推进选课走班、分层教学。三是精心组织命题。组建命题、审题团队,严把命题质量,实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命题与全国高考统考科目命题有效衔接。四是顺利完成首考。统筹做好考试招生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安全保密制度,细化考试招生管理,实现新高考“零差错”“零失误”“零事故”。
下一步,辽宁将按照国家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扎实工作,勇毅前行,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号召,赋予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重大任务。上海教育系统在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育才、聚才、用才“三管齐下”,着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一、抓识才育才,创新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一是探索拔尖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路径。建设基础教育阶段拔尖人才早期培养平台,试点推行弹性学制,通过中考保留自招批次等通道,实施特才特招。二是改革基础前沿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把博硕研究生增量招生计划向基础前沿学科倾斜,加强推免与培养。三是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快速反应机制。以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为契机,用好目录外应用型本科专业省级统筹权,产教协同培养适应“四新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
二、抓引才聚才,加快打造区域高水平人才高地。引育并举、存量增量并重,发挥教育系统“人才蓄水池”独特作用。一是构建人才引进识别评估平台。面向各行业提供引才潜力、科研能力等精准评估,两年累计开展4万余人次评估服务。二是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实施人才高峰工程、青年英才揽蓄工程,引进集聚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三是健全人才全过程培养体系。针对学科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双师型”人才和青年人才分类实施专项支持培养计划。目前,上海高校已集聚一支由115名两院院士领衔、2.5万名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人才队伍,每年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占全国高校10%以上、全市近80%,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引领优势彰显。
三、抓留才用才,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充分信任、善待人才,做好人才服务。一是推行高校综合预算管理。在一所地方高校整体试点并取得成效基础上,逐步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地方高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二级学院,全面下放经费自主等统筹权。二是深化用人机制改革。针对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推行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政策;对地方高校编制内5%优秀人才不受绩效总额限制,赋予人才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三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推行高校与国有房企共建教育人才公寓、专项支持高校整体包租上海公租房。有序增加公办学校国际部学位,明确国内高层次人才就读基础教育各学段学校的标准,提供人才优质就医服务。
上海将在教育部领导指导下,着力培养、引进和用好优秀人才,为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关键支撑。
对标共同富裕 办好浙江教育
浙江省教育厅
教育是建设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办好高质量的浙江教育。
一、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全力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浙江模式”,因地制宜实行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模式,全省教共体结对学校3685家,覆盖全部乡村学校和80%城镇公办学校。全省域实施优秀校长教师交流制度,2021年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5万名,其中超过17%为一级职称及以上骨干教师。定向培养山区紧缺教师,连续10年为山区26县培养教师2300多名。推行“互联网+教育”,建设“教育大脑”,集成优质数字资源721万条,创建名师网络工作室733个。启动“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活动,计划邀请施一公、陈薇等名人名家进校园课堂,通过视频宣讲,把德育工作做到每个孩子心坎里。
二、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行长学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2021年招生人数超过中职招生总数的25%。改革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首批选择30个就读学生多、适合长学制培养专业开展课程标准建设。实施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行动,针对浙江是人口流入大省,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和职业技能水平人群的实际需求,实行全民普惠性继续教育,加快提高“新浙江人”的学历水平和职业素养。2021年全省职业院校为企业职工、务工青年、转产农民提供各类培训159万人次。
三、着力打造高等教育强省。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新模式,整合省内外高层次人才,聚焦优势特色学科,推进地方高校高水平建设,加快打破优质高教资源布局不平衡格局。调动社会力量办高水平大学,利用浙江充裕的社会资本和企业家情怀,打造西湖大学等具有浙江辨识度、国内影响力的高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纽带,创新体制机制招引全球英才,构建“10+25+50+180”的梯次重点学科体系,为浙江“加快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作出教育贡献。打造一支一流思政队伍,建强辅导员力量,培育一批思政“网红大家”,筑牢高校党建新高地。
下一步,浙江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坚定走好共同富裕教育先行之路,进一步擦亮“浙里优学”名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教育部部署,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强化政治引领,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大格局。一是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摆在首位。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等多份文件,将教师工作纳入省委综合考核、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市县两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省委常委会定期研究教师工作,健全省党政领导联系高校制度,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学校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调研教育工作,看望慰问教师。二是把教师思政工作紧抓在手。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抓好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分类管理和问责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把夯实基层党建根基落到实处。实施高校“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院(系)党组织作用发挥工程,实现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覆盖、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持续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
二、完善制度机制,实现师德师风管理长效化。一是加强师德教育。坚持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修订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坚持师德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着力破“五唯”。二是严格资格准入。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对有犯罪记录的实行行业禁入。严格规范教师资格的丧失和撤销工作。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和资格准入考核。三是开展专项治理。印发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和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开展师德师风、中小学有偿补课等问题专项整治。建设舆情快速反应处置平台,开展明查暗访,查处通报典型案例,加强警示教育。
三、夯实保障基础,营造社会尊师重教好氛围。一是坚持待遇保障优先。建立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奖励补贴同步考核、核算、发放的长效联动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与待遇优先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挂钩机制,开展专项督查,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指导高校创新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二是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做实“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开展“转事权、放人权、给财权”三权统一改革试点。统筹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落实市县和学校用人自主权。印发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计划。三是完善褒扬激励机制。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举办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编印师德优秀典型事迹学习读本,与安徽省电视台联办介绍优秀教师节目。印发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单,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教师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保障福建教育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教育厅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部的有力指导下,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重要要求,坚持以法为纲、以法为本、以法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保障福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以法为纲,树牢正确育人方向。围绕宪法抓普法,认真贯彻国家“八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学党史普法治”“法治进校园”等活动,全省近90%的学生成为“宪法卫士”。立足课堂抓教育,针对不同学段分别开设法治知识课程,做到计划、课时、师资、教材“四落实”;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近50%的本科高校开设法学本科专业。创设载体抓落地,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融合,校地、校院、校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省高校法学院100%与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各地市100%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中小学校100%配备法治或综治副校长。
二、以法为本,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坚持依法治教,制定实施《福建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的分工方案》,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健全执法机构、充实执法力量、严格执法程序。坚持依法治校,编制高校、中学、小学权力清单,明确界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公办、民办高校章程修订规程和民办高职院校决策机构备案办法等,建立高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依法督政,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省、市、县、乡逐级督政体系,通过教育督导保障教师待遇、促进“双减”落地、破解热点难点问题。
三、以法为要,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持续“放”,编制印发《福建省教育部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清单》,实现全省“同标准受理、无差别审批”;先后开展5轮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工作,目前福建省教育行政许可仅保留4项,是全国教育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精准“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领域监管工作的通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将25个主项、37个子项纳入“互联网+监管”平台监管,实现监管常态化、规范化、现代化。用心“服”,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职能、事项、人员“三集中”,全面推行“集中审批、一窗办理、一网通办”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每年办件量均达万件以上,在“好差评”测评中群众满意率均达99%以上。
当前,福建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我们将全面落实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砥砺前行,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落实政治建设统领地位 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全面进步
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加强高校基层党建的系统性、时代性、基础性、示范性和融合性,为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重要基础。
一、增强系统性,在构建管党治党责任体系上形成新格局。湖北省委常委会等15次专题研究教育重点工作。湖北省委召开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具体落实举措。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高校党建工作责任的通知》,推进市(州)党委成立教育工委。全面规范理顺部属、省属、行业办学等八类高校党组织领导和管理关系。
二、紧贴时代性,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彰显新气象。湖北省委书记应勇,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等省领导全年44次到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讲思政课。湖北省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在厅机关和高校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省教育系统实现宣讲全覆盖。各高校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线上线下巡讲,分层分类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阐释,组织开展“同上一堂‘四史’大课”“网上党史故事接力讲述”等活动,推出“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等省级选修课程,汇编《听他们说》系列抗疫思政读本。
三、夯实基础性,在增强基层组织功能上跃上新台阶。举办《条例》示范培训班,带动全省培训全覆盖。印发高校党委全委会、常委会等5项议事规则。出台湖北高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30条、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20条、“清廉学校”建设10条、深化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10条。通过师生结合、专业联合、跨年级整合等,优化设置学生党支部5068个。
四、突出示范性,在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上打造新引擎。加大工作力度,培育1所全国党建示范高校、13个标杆院系和121个样板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98.7%,15个教师党支部被确定为全国“双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精心打造精品思政课程,推广华中科技大学“百年中国”、湖北经济学院“领航中国”等40多门思政“金课”。持续培育宣传优秀师生典型,省级表彰“荆楚好老师”30人(团队),1名高校教师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名高校辅导员获评“年度人物”,3名大学生获评“2021年最美大学生”和“大学生年度人物”。
五、提升融合性,在主动融入工作大局上体现新担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引导高校各级党组织实施“百校联百县”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参加高校101所,覆盖县市104个,确定项目1502个。制定《推进高校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长效化的若干措施》,5.75万名党员干部全员下沉。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及时指导学校各级党组织完善防控策略、坚守师生一线,湖北省高校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攻坚实施教育信息化2.0 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导下,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教育部将湖南确立为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为湖南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机遇。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重大战略,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聚焦教育的根本任务,瞄准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出台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明确“落实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均衡、探索教育未来”三项使命,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实效至上、持续发展”四项原则,实施“新校园、新网络、新资源、新平台、新应用”五项工程,形成了湖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四五”新路径,推动转型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基座。通过“网络联校”打造数字校园新基座。实现2.8万余所学校全部通网,配备22万余间多媒体教室,建成101所现代化芙蓉学校,创建540所新型网络联校,部署智能化设施,打造数字校园新基座,推进学校环境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通过“湘教云”打造数字资源新基座。整合19个资源服务平台,建成28个融合应用实验区、300余个名师网络工作室、400余个名校网络课堂、7000余个新型资源教学点,构建教育大资源体系,形成“湘教云”数字资源新基座,推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湘教通”打造数字治理新基座。整合43个管理系统、11个政务服务平台,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管理总线、教育服务一体化模块,提供56项在线服务和10个电子证照,开展教育融媒体试点,形成“湘教通”数字治理新基座,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取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突破。以“我是接班人”实现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创立“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多渠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单节课学习人次突破3000万,单个平台学习人次突破1亿,总学习人次突破10亿。以“智趣新课堂”实现知识学习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网络化、生态化的“智趣新课堂”,上线1500余名智趣名师、9000余套智趣资源,在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居家学习中大受欢迎,线上互动学习并发高达66万人,成为服务“双减”需求、促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以“大国长技”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创立学生、教师、企业三方互动的“大国长技”职业教育新社区,试点推出15个学习社区、8个虚拟仿真实训场、1200余套活页式数字教材,吸引学生主动学好职业技能,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谱写湖南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
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一、着力推进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实施《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2021年新增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学位42.51万个,全省随迁子女入学均达到“两为主”比例要求,全面落实适龄残疾儿童、在粤港澳籍儿童入学。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开展“‘双减’百日会战”,学科类线下、线上培训机构压减率分别达到96%、86%。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结构优化,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41万个,民办在校生比例下降近3个百分点。
二、着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落实《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启动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高职院校结对帮扶计划,增加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稳步提升办学水平。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任务,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大力支持深圳教育先行先试,部省全面启动深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工作。
三、着力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启动实施新一轮“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出台关于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指导文件,持续推进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2021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各3个;新增120个本科专业点,50%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全省半数以上高校拥有“国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全省各地市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全覆盖。
四、着力服务国家大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内地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现有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15个,本科层次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8个。支持粤港澳高校联盟等40多个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发展。加强与港澳教育部门工作对接与信息互通,共同推进粤港澳教育合作深入开展。安排专项博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支持内地高校与港澳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2021年新增98对粤港澳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加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走出去”项目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稳步开展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姿态接续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探索学科建设新路径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四大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学科基础薄弱等问题,探索符合重庆实际的调结构、优层次、提质量的学科建设路径。
一、实施“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专项行动,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升级。一是配套专项政策。以推进重庆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出台《重庆市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行动计划》,从建设方向、经费投入等方面规范保障。二是加大专项投入。投入1亿余元支持智能制造等4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的培育和建设,着力构建校级、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体系,实现在渝研究生培养单位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全覆盖。三是建强专项队伍。围绕学科群构建一支上千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40个特色鲜明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交叉学科团队。四是深化专项培养。制定一批交叉人才培养方案,新增128门人工智能领域课程,增设智慧教育研究院等一批交叉学科平台,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
二、实施“交叉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行动,促进急需领域学科培育。一是抢占制高点。增设“十四五”市级交叉重点学科专项,聚焦集成电路等学科领域建设一批交叉重点学科。二是突破“卡脖子”。支持重庆大学瞄准“卡脖子”技术突破和科技前沿,开展新能源及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建设。三是激发新动能。建立交叉重点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国家急需领域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前期培育力度,为急需高层次人才搭建良好学科发展平台。
三、实施“交叉人才培养”专项行动,促进跨校际跨学科融合。一是市级集中规划。印发联合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细则,以保障专项的顺利实施。二是高校大胆尝试。支持高校积极承担“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支持西南政法大学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开展“法学+法语”等联合双学士学位项目。三是军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院校的学科优势,实施部市、军地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带动市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学科高质量发展。
四、实施“成渝协同教育改革项目”专项行动,促进两地高校学科共建。一是出台协同政策。重庆市教委与四川省教育厅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启动实施“成渝协同”六大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二是深化学科协同。印发成渝两地高校学科共建名单,目前,两地共有22所高校聚焦65个学科制定了共建方案并签署协议。三是推进共建共享。进一步深化合作,推进学科共建走深走实。
下一步,重庆将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对接落实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系统推进重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启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委 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与区域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一、聚焦改革创新,强化特色发展。一是推进分类发展分类评价。“四方共建”支持兰州大学为龙头带动高校整体发展,支持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省属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引导高校走特色错位发展之路。二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实施高校综合试点改革,推进以引才育才、岗位管理为重点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改革,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三是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出台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成立本科教学指导、专业认证和教材建设“三委合一”的省级教指委,实施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在全国率先启动新文科建设,支持高校夯实优势极、打好特色牌。
二、聚焦集群发展,强化协同振兴。一是立足全省。建立兰白、陇东南、河西3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集群,形成“一体两翼”的高等教育布局。二是立足兰州。建立安宁区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动。三是立足区域。与8个省区市签署教育行动专项计划,与10所大学开展省校战略合作,与10所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十四五”教育协同发展行动,支持高校走与区域融合发展之路。
三、聚焦科教融合,强化服务能力。一是深化科教融合。围绕全省产业发展布局,发挥高校优势,联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整省推进共建“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二是深化产教融合。着眼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支持兰州大学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设核产业研究院。联合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华天科技等,建成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院。三是深化教科文旅融合。提升甘肃文旅优势,成立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实施教育科技赋能文旅产业行动,助力建设文旅强省。
四、聚焦战略支点,强化支撑引领。一是服务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边疆稳定。建成祁连山生态研究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特色平台智库。二是引导学生在民族地区和西部基层就业创业。甘肃每年为西北五省输送6万名高校毕业生,仅到新疆就业的就达1.2万人。三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举办7届联盟论坛,设立3个分盟,加盟高校178个,覆盖五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
下一步,甘肃将着力建设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打造西北高等教育发展新引擎,辐射推动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甘肃贡献,提供甘肃经验。
夯实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委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两次考察宁夏都嘱咐要抓好教育这一民生大事。全区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贯穿一条主线,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一是抓融入。实施“夯基育苗工程”,在全区大中小学开设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专题课程,强化课程思政。二是抓宣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百校万人”大宣讲,打造“石榴花开、丹心向党”等特色品牌,唱响“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主旋律。三是抓创建。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创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各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
二、抓好一项示范,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实现变革。一是建好云平台。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云—网—端”平台,引进区内外优质资源4800多万件,各级各类教育在“一朵云”“一张网”“一块屏”上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加强新基建。学校网络200M宽带接入、多媒体教学、在线互动教室、数字校园实现全覆盖,提前两年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国家目标。三是推广应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实现常态化应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全面推开。
三、实施一个行动,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好满足各族群众需要。一是突出优质化。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全区公办园占比超过6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4.9%。二是注重规范化。统一城乡教育教学、教师管理、业绩考核标准和要求,制定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优质课标准,建立教研员包片区、包学校、包学科、包教师、包质量“五包”责任制。三是体现特色化。探索实施创新素养教育,打造创新素养示范校,开设生命课、智慧课、发明课等一批特色课程。
四、创新一个机制,扎实推进教育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开展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向民办学校选派党建指导员,在乡镇(街道)设立教育专干,确保校园治理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守牢思想阵地。健全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办法,坚持教育和宗教相分离,扎实开展专项行动,严防宗教向校园渗透。三是织密安全防线。实施校园安全“三年行动”,实现了中小学幼儿园封闭化管理率、专职保安配备率、安装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并与公安机关联网达标率、护学岗配备率“4个100%”。
我们将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