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高教学术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从七个环节入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2007-04-07 阅读次数:

从七个环节入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尽管人们的看法各异,探索的范围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在这些探索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主要有七个: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这七个关键词体现了高校本科教学的基本环节,也体现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关键。笔者对这七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作一系统分析,以使人们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有更清晰的认识。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
  培养目标:有学校特色因材施教
  培养目标即是指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关于高校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对高校培养目标的总体界定。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
  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大学在培养目标上比较盲目,看见别的大学提培养“一流人才”,自己也提培养“一流人才”;看见别的大学提培养“创新人才”,自己也提培养“创新人才”,如此等等,全然不顾自身的条件。
  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是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即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高校人才培养才能在宏观上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要,在中观上有利形成各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在微观上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要警惕一种倾向,好像一拓宽专业口径就什么都要学,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宽窄平衡
  专业设置:面向市场、学生、未来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严重老化,相当多的专业延自于上个世纪中期,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二是专业严重类同,从研究型大学到教学型大学很多专业都是一样的;三是专业划分过细,不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四是专业设置不灵活,学校设置新专业的自主权不够,学生选择专业的灵活度也不够。
  改变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局面,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解决好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问题。专业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之一,因而专业设置首先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大学同时负有引领社会的职能,因而大学必须研究并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超前性;专业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使专业设置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大学专业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未来。
  第二,把握好专业设置的技术性问题。一是要把握好专业口径的宽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口径过窄,现在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宽专业,厚基础”,方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倾向,好像一拓宽专业口径就什么都要学,科学的专业口径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宽窄平衡。
  二是要把握好专业设置方向。即在专业口径之内分专攻方向,以刚化或活化专业。专业口径反映了专业设置的统一性要求,设置方向则侧重专业的某一方面,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通过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组进行培养”,但更多的高校希望国家允许学校在审批后举办专业目录以外的特殊专业或试办专业,通过此种方式拓宽专业发展的空间,不断孕育新的专业。
  三是把握好专业设置时间。即学生入学后什么时候确定专业。推迟大学生的专业定向,是当代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较流行的趋向,我国各高校目前也大多顺应了这一趋向。但推迟专业定向对学校的管理能力和师资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不是所有的高校可以一步到位的。
  四是把握好专业设置的空间。我国高校目前在专业设置空间方面较过去有了较大拓展,学生转专业、转系、转院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但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还难以做到。专业设置空间保持一定弹性,是对专业设置时间弹性的必要补充,有助于更好适应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创新。
  大学生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非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
  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培养多种能力
  课程就是知识,课程体系建设就是知识体系建设。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划分过细、内容陈旧并过于求同、脱离社会需求、缺少实践性、课程结构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差等缺陷。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不仅要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知识、发展知识,学生不仅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扩招以后更加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体制和机制创新。
  第一,要建立以国家为主,高校为辅,能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的高校师资培养体制。国家要充分发挥师范大学培养高校教师的主渠道作用,保证高校有稳定可靠的师资来源。目前,不少高校提出了师资“硕士化”和“博士化”的目标,研究生正成为高校师资的重要来源,国家应规定研究生必须学习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使研究生能成为高校师资的有效补充。开发高校师资资源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吸纳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主要是吸引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到高校任教,这在国际上已是一个通行的做法,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吸引有实践经验的人到学校任教,不仅有利于充实高校教师队伍数量,而且有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建立以聘任制为核心的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打破教师身份和技术职务的终身制。高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是一种缺乏竞争、激励和活力的制度,极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终身制是高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实施聘任制则是打破终身制的主要措施,在聘任制体制下,再进一步强化以教师资格认证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育人为核心的师德建设机制、以优秀教师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兼职教师机制、以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为核心的资助倾斜机制等,就能建立起充满活力和效率的高校教师队伍。
  就提高教师的水平而言,高校应着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种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才能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正确处理科研和教学关系,应保持科研和教学的均衡,维护教学的中心地位
  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 保持教学科研均衡
  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因此,大学本科教学过程本身就内含着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可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
  人们能认识到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却出现了偏差。政府对高校的评价主要是科研标准,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是科研标准,科研将教学挤到了次要地位。高校有三项基本功能,第一项功能就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教学,无论哪种类型的高校都应以教学为本。同时,大学本科的教学特点又决定了无论哪一类高校都必须有科研。处理科研和教学关系的正确态度就是要保持科研和教学的均衡,维护教学的中心地位。政府评价高校,在保持科研和教学均衡的同时,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提出不同的科研要求;学校在评价教师时也应如此,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要提出不同的科研要求,要强化高校科研服务和促进教学的功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