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是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国家健康安全的根本力量。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人才队伍进行了一次大考,在对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创新性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时间窗口。
疫情发生后,在公卫学院建设和公卫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各省份以及相关高校都采取了积极措施予以推进。如教育部明确建议将公共卫生作为当年研究生扩招重点。广东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要做大做强卫生疾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鼓励高校增设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生物医药等公共卫生相关学科专业”。上海将加强疾病防控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新时代人才引领战略专项调研,在人才待遇、职业成长空间、编制配备、招生倾斜等方面提出了突破性举措。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签署合作共建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备忘录和合作协议。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通知,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面向高水平人才需求、面向全球健康发展等的发展需要,计划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形成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
教育领域、高校方面的努力作为能否见成效、成效是否显著,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公共卫生行业的职业发展环境。换句话说,高质量公卫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行业用人政策做基底。
然而,就目前而言,公卫行业从业人员仍然短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公共卫生行业就职的比例不高。相关调研发现,高学历层次人才选择从事公卫相关工作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公卫从业人员数量短缺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培养规模,而在于相关专业毕业生不愿意选择进入该行业就业,即便进入该行业就职的人员,也存在流失率较高的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公共卫生相关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而这种吸引力的不足又与公卫行业的职业特点密不可分。公卫人才队伍常被形容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就要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切实把握好“养兵”和“用兵”的关系,做好“短期留人、长期留才”的相关政策配套。从“短期留人”的角度讲,重点是如何吸引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在相关行业就业。从“长期留才”的角度说,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要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设置职后培养、职称晋升等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度。同时,也需要加强公共卫生行业宣传工作,让公众对疾控和公共卫生行业的工作特点与社会价值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来说,就是要切实提高公共卫生行业的人才吸引力,这样才能稳定人才队伍,从根源上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并为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奠定较好的需求基础。
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说,在人才供给规模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公卫学院建设和公卫人才培养的确要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实现突破。首先,高校必须正视学生对传统公卫专业认同度不高、报考意愿不强、录取分数相较其他医学专业偏低、转专业诉求更强烈等现实问题,加强与公卫系统的协同,强化对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公卫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研判,对新时代公卫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模式进行结构优化与提升,明确分层分类培养的系列制度设计并付诸实施。如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高校,可进一步强化预防医学、食品营养、健康服务与管理、检验检测等专业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承担较多学术和应用研究任务、可开展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医学院校,则可尝试开展预防医学长学制的试点改革,以培养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专业性研究开发创新人才。其次,针对公卫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性和应用性要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方式。如在传统公共卫生学科、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之外,开设诸如社会与行为科学、数据科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法学等方面的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综合知识;强化师资队伍的双师素养和双师结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学习之外,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协调沟通、社会组织动员等综合能力的锻炼。第三,适应公卫行业技术创新和基层服务日趋复杂、细分等发展趋势,在部分学科专业交叉复合领域,通过增设专业方向等途径,尝试进行相对急需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例如,在统计学专业分拨部分招生名额进行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方向的招生,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等新兴专业探索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应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