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高教学术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新文科建设:背景、内涵与路径


2022-01-14 阅读次数:

 金祥荣 朱一鸿

宁波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文科涵盖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八大学科,占我国十三个学科门类的近三分之二,专业数、专业点数和学生数等均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为理工农医等学科建设提供方向、标准、价值判断和综合素质,是硬实力和锐实力的支撑。因此,新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本身,还影响着理工农医乃至高等教育整体,可以说关系重大、责任重大。[1]

一、新文科建设的背景

2020113日,教育部在山东威海组织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新文科建设的集结号。会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从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五个方面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文科教育必须超前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1]高校应积极行动起来,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推进新文科建设。

二、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新文科建设宣言》从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六个环节提出了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文科建设总体任务。

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培养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中华文化的弘扬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道路的践行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

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士以弘道、文以载道。学术性、知识性与价值性、思想性相统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命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植华夏文明、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坚定道路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弘扬中国精神、塑造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

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三大抓手。要夯实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着力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一批融合创新的一流文科专业或方向;要建设一批学术内涵深厚、形式载体丰富、方法手段新颖,知识性和价值性双融合、双提升、双促进的一流文科课程,构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打造有情有义有爱有温度、多元化的文科课堂,夯实育人主渠道主阵地;要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跨国界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双学位、主辅修、微专业、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等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质量提升是新文科建设的最终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新文科建设成效的最终尺度,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最终都是为了培养一流人才。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嘱托,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高尚人格、广博知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复合型文科人才。

三、新文科建设的路径

高校新文科建设必须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培育时代新人使命,围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强化守正创新兼容开放理念,构建五性课程新体系,打造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新课堂,形成以四大融合为核心的办学新范式。

(一)转变旧理念,确立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办学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2]长期以来,我国各高校的文科建设不同程度地贯彻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期;重应用、轻基础;重灌输、轻创新;重物质奖励、轻荣誉激励等六重六轻的办学理念。在各高校绩效分配中科研绩效占大头,职称晋升、聘岗评级以量化的科研业绩为主,人才培养方面的业绩人微言轻。我国大学同样存在着以论文和专利等数量指标为重要内容的高校“GDP”,在五唯目标导向下,各高校把数量和速度竞赛的总目标分解层层转嫁给教师,高校分配制度普遍实施对教师的所有工作量计件、计量进行物质激励。

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制度设计导致高校教师短期行为盛行,难以保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和行为规范的要求。

推进新文科建设,必须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摒弃错误的或不适应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和强化守正创新、兼容开放的办学理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第一要务,提质增量、长短结合,全面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革旧课程,构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新体系

新课程体系要突出基础性、交叉性、高端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五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扎实的复合知识、能把握前沿、经世致用。优化数学、英语、计算机语言等基础通识课程及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打造强基工程,为高阶学习和研究夯实基础。适当合并低学分小课,打造高学分多师资共同讲授的大课重课,变小而散大而重,提升单门课程的知识含量和知识浓度,优化知识体系内在逻辑,强化课程知识交叉融合。开设反映学科专业前沿和最新社会实践的专题系列讲座,将前沿理论和实践及时引入课堂。

高校要构建一贯四年、分步递进、校企协同、多元开放、务实有效的新型实践课程体系,[3]倡导和鼓励专业教师指导下、基于专业学习的项目驱动式实习实践和竞赛驱动式实战实训,[4]推进一、二课堂融合和科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摒弃旧课堂,打造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导学新课堂

课堂变革是新文科建设的难点,大学课堂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思考、训练思维、创造知识。要推动旧的知识灌输型课堂向知识创造型新课堂转变,注重研究导向型教学、启发互动型教学和实践发展型教学。[5]

首先,要从照本宣科型教学向研究导向型教学转变。要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教师的研究成果与知识点教学相融合,把教师的创新过程与理论讲解相融合;培养和训练学生洞察问题并把问题上升为具体一般意义的理论命题及进行证伪的系统素养和能力。

其次,要从教师一言堂教学向互动启发型教学转变。[6]互动启发型教学要立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精神,把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对既有理论、权威包括教师观点的质疑和挑战,贯彻让学生通过批判而求知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去据理力争的批判思维和精神。

再次,要从本本型教学向实践发展型教学转变。实践发展型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打造激活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弘扬师生田野调查作风,训练学生掌握结构性访谈等实践方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洞察真实世界的能力及发现理论缺陷并能进行创新的能力。

(四)打破旧范式,形成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办学新范式

打破以往的专业分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新文科人才,要着力解决现有的产科教脱节旧范式,形成科教、产教、理实、应全面融合的办学新范式。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着力解决产科教脱节、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真正确立产科教融合的高校办学思想和办学范式。

对文科而言,产科教融合的核心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融合,培养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并进行理论源头创新的能力。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7]

要实现从教学范式学习范式的整体性变革,[8]构建教师发动、项目驱动、兴趣推动、校企协动、硕本联动的五动型导学团队,探索校内外多位导师共同指导多名学生的多对多从游导学模式,[9]形成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四、结语

新文科之,不仅是新旧、新老的,更是创新的。新文科应该是一个坚持价值引领、守正创新,贯彻新理念、兼容新学科、结合新技术、引入新资源、搭建新载体、运用新手段、实施新模式、开辟新路径,以培养厚德操、高格局、广胸怀、宽视野、博知识、强实践、善创新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为目标的综合培养体系。

新文科建设应以《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指引,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要求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学业规划,并将之贯通四年,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以第一课堂为主体打通内外课堂,引入校内外导师的外部助力,双擎驱动。组建导学团队,实施学术素养培育、实践能力训练、国际视野拓展三大素质提升计划,打造一轴一体两驱三翼新商科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探索高水平复合型新文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