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高教学术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工作“三全育人”机制构建探析


2023-01-21 阅读次数:

贺筱华 潘光堂

  要: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面临经济衰退导致就业市场劳动力供需关系失衡,研究生海外留学及签证受阻加大国内就业竞争力度,研究生求职定位缺乏适应性调整等问题。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要开拓思路,构建就业工作“三全育人”机制。高校应全员调动,完善研究生就业工作全员育人机制;全程跟进,强化研究生就业工作全过程育人机制;全面展开,协调研究生全方位育人机制,全面促进研究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三全育人;研究生就业;导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全球疫情仍不容乐观,疫情数据指标没有明显好转。我国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境外输入病例和地区小规模爆发病例时有发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将与疫情进行“持久战”,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研究生就业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试图构建研究生就业工作“三全育人”机制,积极促进研究生顺利就业。

一、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衰退导致就业市场劳动力供需关系失衡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全球经济很大部分进入“停摆”状态。有研究指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甚至超过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20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预计将在2020年萎缩3.2%,这标志着世界经济发生了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强烈的经济收缩。”[1]受疫情冲击,多国企业破产数量大幅上升,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10万家小型企业倒闭,欧洲企业破产的情况也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同样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不少中小微企业由于资金运转困难而面临裁员甚至倒闭的风险,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日前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约86.5%的受访中小企业表示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其中近30%反映影响特别严重,将导致亏损。目前全国各行业已进入复工复产状态,经济开始复苏,但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小规模偶发病例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还存在不确定因素。2020年上半年企业用工数量较往年明显减少,根据梧桐果《2020届中国毕业生春招报告》统计:“2020年春招毕业生需求量较2019年春招毕业生需求量下跌66.27%,近五年来首次呈负增长。”[2]与此同时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其中全国毕业研究生接近7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研究生人数,研究生待就业人数将是个庞大的数字,毕业生就业岗位供需比加剧失衡,给研究生就业带来较大压力。

(二)研究生海外留学及签证受阻加大国内就业竞争力度

近年,国内每年有接近百万的学生出国留学,其中大部分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新东方发布的《2019中国留学白皮书》指出拥有留学意向的本科及以上教育背景的人群始终占比超过70%,且目前仍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意向留学人群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缓冲就业压力的心态。”[3]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多国因疫情原因限制海外人士入境或者推迟签证。2020年上半年中国托福、雅思、GREGMAT考试全面取消,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申请出国深造。美国是我国留学生前往深造的主要国家,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收紧了对我国留学生的签证,导致许多留学生无法顺利取得赴美签证。同时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出于安全的考虑,原本意向出国的毕业研究生纷纷取消或推迟出国计划,转入国内就业大军,加大了国内研究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度。

(三)研究生求职定位缺乏适应性调整

2003年起,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研究生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研究生就业压力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20203月,笔者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利用调查问卷对疫情期间本校2020届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共发放在线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770份,有效问卷752份。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其中有89.52%的毕业研究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78.63%的毕业研究生认为存在就业难问题。其实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并不意味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出现了人才过剩现象,而是研究生的就业定位出现了问题。例如,调查结果在涉及毕业研究生期望的就业地区、月薪水平以及就业单位等问题方面呈现以下特点:尽管经济欠发达但急需人才的偏远地区能够吸纳众多人才就业,但依然有76.27%的毕业研究生依然首选就业地区是省会城市或其他大城市;受疫情影响,各用人单位都在缩减开支,但毕业生薪酬期望值并未随之降低,期望首次就业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占据80%以上;毕业研究生偏向于到工作较为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就业,选择比例接近80%。可以看到研究生长期生活在校园,欠缺社会实践经验,难以准确了解行业动态和就业需求,对首份工作期望较高,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对就业期望做出调整和降低,也反映出其求职定位存在着盲目性和不准确性。

二、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工作“三全育人”机制内涵

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工作面对较以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形势,保障毕业生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更应积极作为,开拓思路,助力研究生就业。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广的“三全育人”机制对开展研究生就业工作同样具有适用性,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4]三全育人首次被党中央定位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重要工作机制。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5]2018年和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分别公示了第一批和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遴选结果。2020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改革举措,特别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6],首次明确了三全育人机制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更需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全员、全程、全方位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

“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概念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主体要素(全员育人)、时间要素(全过程育人)、空间要素(全方位育人),三元素共同支撑形成“三全育人”机制,同时三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三全育人”机制中三要素之间结构关系可用图1直观表示,即强调以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为核心,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培养,突出了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特点。

  图1“三全育人”机制结构图

1“三全育人机制结构图 下载原图

三、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工作“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全员育人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研究生就业工作被片面认为只是学校就业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教学科研人员对此关注较少。而在本次调查中,在问及毕业生认为哪个主体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起较大作用时,57.5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起作用较大,其次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27.40%)和辅导员(16.85%)(见图2)。

 

 

 

 

 

  图2 研究生认为在其就业指导方面起较大作用的主体

2 研究生认为在其就业指导方面起较大作用的主体  下载原图

可见,实际工作中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主体并非单一化,而呈多元化特点。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应打破传统单一指导主体观念,充分调动与研究生日常联系密切的所有教职工人员的积极性,参与到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形成全校全员育人的就业工作理念。同时前文已述,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存在就业定位不准确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择业观出现偏差。正确择业观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就业指导的根本在于引导研究生将个人择业与国家发展、时代责任、历史使命结合在一起,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重要内容。在当下高校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工作也应树立全员育人理念。

(二)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全过程育人的必要性

研究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培养过程,因此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应只针对毕业年级,而应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在调查研究生在各阶段“希望得到就业指导”和“实际得到就业指导”的问题中,各年级硕士研究生“实际得到就业指导”都远低于“希望得到就业指导”(见图3)。

 

 

  图3 研究生各阶段“希望得到就业指导”和“实际得到就业指导”的比例

3 研究生各阶段希望得到就业指导实际得到就业指导的比例  下载原图

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研究生“希望得到就业指导”的比例和“实际得到就业指导”的比例均呈递增趋势,其中毕业阶段需求最为强烈。同样相对于其他年级,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最为被重视。但对比三个阶段“希望得到就业指导”的比例和“实际得到就业指导”的比例,发现二者均存在一定差距,年级越低,期望落差越大,也反映了相较于毕业年级,其他年级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该调查结果说明就业指导应贯穿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除了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之外,非毕业生群体也应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关注的重要对象,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应做到全过程育人。

(三)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全方位育人的必要性

研究生就业质量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验,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综合素质,这也应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心。而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建立在全方位育人基础之上,从思想道德、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加以培养和提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5]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空间的完整性,这里的空间同样包括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和组织等各个教育环节。研究生就业工作本身也是全方位的系统化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在各环节整体发挥作用并合力推进,才能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研究生顺利就业。

四、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工作“三全育人”机制构建路径

(一)全员调动,完善研究生就业工作全员育人机制

1. 塑造就业工作全员育人理念

目前,研究生就业工作多由院校就业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负责,高校行政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导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教辅人员等教学科研人员尚未意识到在研究生就业指导方面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就业指导力量薄弱的问题。高校应打破传统观念,制定相应制度要求,创造研究生就业工作全员育人的环境,将全员育人的就业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增强所有成员全员育人的使命感与协同性。

2. 构建就业工作全员育人组织架构

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成立研究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应涵盖职能部门、学院、导师、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等成员代表,在学校研究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一级体系下构建院系二级研究生就业工作组织,形成全校的研究生就业工作全员育人体系(见图4),从而营造多部门、多层级协同联动的研究生就业工作指导体系,从体系架构、职责分工、课程设置、队伍建设、工作保障等各方面保证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全员育人机制顺利开展。

 

 

 

 

 

 

 

 

  图4 研究生就业工作全员育人体系

4 研究生就业工作全员育人体系  下载原图

(二)全程跟进,强化研究生就业工作全过程育人机制

1. 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轴

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全程育人机制,就需要在全员育人的理念指引下将研究生的整个学习阶段视作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过程,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轴,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研究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规划方案。从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包括帮助硕士一年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意识,从观念、思想上提前做好准备,并指导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硕士二年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加强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需求;做好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关注其求职心理和心态,加强一对一指导交流,对于存在就业困难的研究生要重点关注,如发现研究生有压力过大、情绪异常等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研究生因就业压力过大产生极端行为心理。

2. 制定校外实践阶段就业指导方案

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除了校内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外,校外专业实践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209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7]今后专业学位研究生将逐渐成为硕士研究生的主体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培养的是专业应用能力,校外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一般要求其在学习阶段要参加时长6—12个月的校外专业实践。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全过程育人,就不能局限于研究生的校内学习过程,同时也要关注校外专业实践过程,推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研究生就业指导,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平台加强对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全面展开,协调研究生全方位育人机制

1.构建课堂就业指导平台,强化课程思政作用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平台。任课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完成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应当主动了解专业前沿信息,理论结合实际,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突出教学重点,加强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所有课堂教学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进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三全”教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不但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应包括“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8]。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切入学生就业指导的意识和能力,是利用课程平台建设促进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建设的有效途径。

2. 强化导师责任意识,落实导师育人职责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业上、生活上关心指导研究生,更要在就业上关心研究生,指导研究生,帮助他们顺利就业。由于导师和研究生接触机会相对较多,对研究生个人情况更为熟悉,因此导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重视和发挥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发挥其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积极促进和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导师应视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为自己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职责,从研究生入学起,导师就应主动了解研究生个人未来发展规划,引导研究生结合自身特点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职业发展规划有机统一,深化细化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导师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就业指导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例如从报纸、杂志、网站、同行单位以及已就业学生那里去获取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结合研究生个人情况,给予其量身定做的就业指导。

高校应帮助导师培养就业指导能力。例如在导师培训时,将研究生就业工作与就业政策的解读作为导师培训的必要内容。同时高校还应经常性地在导师中间开设有关研究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帮助导师有效指导研究生就业。

3.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促进社会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6]研究生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后备军,也是当今科技创新力量的生力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着整个民族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应努力营造和谐自由的学术环境,紧跟学术前沿,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推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全方位参与研究生培养,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基地,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探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4.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

高校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9]实践育人是高校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高校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创业意识,开设研究生创业指导课程,同时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整合实践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创业平台,开辟研究生创业途径。

5. 关注研究生就业心理,疏导研究生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过大,不仅会影响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科研工作,还会影响研究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数据显示,“有86.5%的研究生因为就业压力大会缩短他们的学习时间“24.0%的研究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解阶段,55.5%的研究生学习深度在记忆阶段,只有20.5%的研究生的学习深度在应用阶段。”[10]国家一向重视研究生质量监控,要求培养单位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加大对学位论文的抽检力度,严把研究生出口关。毕业学年是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主要时间阶段,也是研究生的求职高峰期。后疫情时代,在就业和毕业的双重压力下,毕业研究生普遍带有轻重程度不一的焦虑情绪,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心理疾患,更有甚者会走上悲观厌世的极端道路。导师、辅导员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特别关注毕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注重人文关怀,主动关心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了解他们在求职中所遇到的困难,积极疏导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压力,鼓励研究生克服焦虑,不断提升其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6. 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开展

激励机制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激励机制既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同样需要激励机制。高校应定期对研究生的就业工作进行总结,对研究生就业质量好、就业满意度高的培养单位和指导个人给予奖励,包括在评优评奖和招生指标分配方面给予倾斜,并鼓励其开展经验交流。同时建立研究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将研究生就业质量考核纳入培养单位和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完善研究生就业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制订出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差的培养单位和学科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来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