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高教学术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疫情防控条件下“稳就业”若干思考


2023-01-21 阅读次数:

杨良初 万晓萌

摘 要: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扩散,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关于如何做好稳就业工作的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与关注。本文以疫情对就业的冲击为基础,分析当前就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稳就业政策重点发力方向,并从复工复产、进出口、新经济、重点就业群体、贫困家庭就业、绩效评价、政策合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冠疫情;稳就业;就业政策;

稳就业位居“六稳”之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起关键性作用,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必要条件。因此,探讨在疫情冲击下的就业优先政策的着力点,并且提出具体实施建议是重要且亟需的。

一、新冠疫情对就业的冲击

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0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4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3.8%5.5%,分别比3月份高0.5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5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8%;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8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89.5%,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在各级政府一系列稳就业措施综合调节下,我国就业形势日趋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一)中小企业复工难,稳就业更难

根据2018年国务院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见中小微企业在GDP和就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疫情影响,在劳动力密集行业与服务业占有主导地位的中小微企业停工停产所遭受的损失要高于大中型企业。因为交通不便和招工难度增加的原因,疫情缓解后复工复产的进度慢于大中型企业。尽管到20203月底中小企业开工率已经达到70%,但受消费和市场复苏缓慢影响,多数企业仍然处在开工不足状态,也制约了中小微企业招工数量。而且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受到招工难、融资难等诸多问题困扰,导致中小微企业破产数量增多,稳就业压力更大。

(二)就业量大的服务业受到重创,复苏有待时日

疫情发生后,居民出行受限、收入下降,消费需求被压制。尤其是服务消费骤减,服务业受到巨大冲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第三产业崛起,服务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约提供50%的就业岗位。因此,服务业中各个行业对于稳就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餐饮业作为服务业的标志性行业,与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密切相关。但餐厅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且在用餐时会暴露口鼻,不利于疫情防控。因此在疫情期间,餐饮行业全体停止营业,造成就业岗位的暂时性骤降。然而,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开展,该行业的就业岗位也在逐渐恢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1-4月份,全国餐饮收入8333亿元,同比下降41.2%,疫情对餐饮业的打击很大。餐饮业是服务业中安排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餐饮业复工率对就业影响是很明显的。到7月底餐饮业开工率将近去年的7成。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餐饮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业分为货运和客运。交通作为人流和物流的主要载体,受疫情影响尤其明显。疫情期间,铁路、公路、民航基本中断,3月份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交通逐渐恢复,但恢复缓慢。据交通部统计,20201-4月全国完成营业性客运量24.2亿人,同比下降58.8%。其中,公路营业性客运量下降59.2%、水路客运量下降61.5%。中国民航1-3月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65.3亿吨公里,比上年同期下降46.6%,旅客运输量7409.4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53.9%。交通运输部门运量的大幅下滑,必然导致本部门员工的待业下岗和停招新员工,也会带来大量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因交通不便就业更加困难。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01-8月,全国完成营业性客运量9.8亿人,恢复至去年同期的62.2%,恢复程度较7月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公路营业性客运量下降39.6%、水路客运量下降41.2%。说明疫情对我国交通运输冲击还是很大的。旅游住宿业与交通运输业相互关联,交通出行的消费需求被抑制会导致旅行住宿消费降低。疫情初期,众多线上旅行平台纷纷实行免费取消受疫情影响且符合相关条件的订单政策,大量的退款业务是对每个平台现金流状况的严峻考验。各地所有景点关闭,收入为零却要维持大量的开销,其中包括运行维修费用以及演艺人员的基础费用。酒店行业入住率低,同时要承担着庞大的人工成本开销,大多数酒店拟计划以机器代替人工,就业岗位面临大量削减的风险。

电影文娱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为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电影院是最早一批歇业的文娱产业。据TOP数据统计,疫情期间累计损失院线票房约115亿元。除电影院外,许多剧组和剧院,影视拍摄和演出也都受到了影响。2020415日《经济日报》报道称,今年已注销或吊销5328家影视公司,是去年全年的1.78倍。720日全国电影院恢复营业以来,截止到98日,实现票房44.16亿元,复工率达91%。疫情防控好转对电影业恢复具有显著成效,但比去年同期还是有较大差距。

(三)对重点就业群体的影响巨大

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群体是就业政策倾斜的对象,其就业问题是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今年我国将有874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增幅和增量均为近年最高值。而疫情爆发期与春季招聘期重合,线下招聘工作全部暂停,高校毕业生参加招聘的机会下降,签约成功率降低。据网上搜索资料,今年春季云招聘会应届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仅为25.73%,尚有74.27%的大学毕业生工作仍无着落。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20206月份,全国20岁至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这部分人群主要是新毕业大学生,调查失业率达到19.3%。且疫情导致整个市场需求大幅下降、部分行业加快需求调整,使得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明显变窄、人岗匹配难,就业压力显著提升。

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分布在各行各业,是“稳就业”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现在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9亿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约1.7亿人,7500万人跨省流动。2020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同比减少496万人,下降2.7%。农民工多为生产服务一线的普通工人,属于劳动派遣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控制人口流动是抑制疫情扩散的关键措施,因此农民工群体受疫情冲击更为直接。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目前,据工信部统计,全国除湖北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约为80%,中小微企业复工率仍然偏低,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农民工返岗就业问题仍旧亟待解决。

(四)国外疫情加剧,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疫情已经导致全球失业人数快速增长,多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中,美国劳工部416日称在新冠病毒危机中的总失业人口已超过2200;巴西经济趋于停摆状态,经济增长预期连续调低;世界货币英镑暴跌,创近年新低。失业人数增加、收入减少以及经济低迷,使得全球外需萎缩,我国出口压力增大,就业问题加剧。据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的测算,每出口百万美金的货物,可以增加约40个就业岗位,20201-3月我国出口累计同比下降13%,同时约有1000万人失业。同时,还存在跨国产业链供应不匹配现象。以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制造企业为例,在我国疫情严重时期,核心零部件工厂停工停产,导致多家国外的相关企业断供停产。而当国内疫情逐渐控制,国外疫情却日渐严峻,许多外国企业受疫情影响开始停工停产,进口受阻,国内工厂无法顺利进行生产完成订单。据相关数据显示,外贸企业可直接或间接带动超过2亿人的就业,约占就业总量的四分之一,但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进出口受阻将造成大面积裁员或企业破产。

二、当前就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为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脱贫攻坚任务,即使遇到新冠疫情的阻击,党中央也没有降低两项战略任务的目标,没有因为疫情放缓实现两项战略任务的步伐,其中影响两项战略目标实现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的适度增长,就业就是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不降低的首要选择。这是“六稳”“六保”重点任务“稳就业”的基本出发点。在新冠疫情缓解的形势下,把复工复产的重点放在稳定和增加就业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一系列支持就业的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应该说复工复产稳就业的政策是历次经济调控中力度最大、内容最全的一次。但是,无论是复工复产的经济政策,还是专门的就业政策仍存在几点不足:

(一)鼓励就业政策多,但协调不够,目的指向较分散

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复工复产优惠政策,但大多从本部门职责和需要出发制定的。比如,为了推动大型企业复工复产,出台了降税减费措施,都是从减轻企业负担入手;卫健部门则是从防疫措施角度提出复工复产的政策,就业恢复得越快越不利于疫情防控,因此鼓励就业的政策比较谨慎;财税部门从减税和补贴角度提出复工复产政策;金融部门从增加贷款额度和降息角度提出复工复产的政策,交通部门从提供便利交通和做好防疫提出政策,等等。从本部门所掌握的政策工具设计复工复产的激励政策,客观上也会产生促进就业的作用,但与就业所要求的政策仍然有较大差距,所产生的就业效应就有很大差别。当然,人社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比如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的支持政策,但是如何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复工复产支持政策相衔接,形成促进就业的累进效应,在此方面这些政策就显得乏力和不足。可见,部门政策目标迴异,会降低政策调控效果,加强政策协同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视城镇职工就业多,关注农村农民就业少

尽管这次新冠疫情最先从武汉爆发,随后扩散到全国,但主要在人群密集的城镇,而新冠疫情的特点就是人群密集区域容易传播,因此城镇新冠疫情传播的风险要高于人员稀少、居住分散的农村。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放在城镇无可非议。但是,因为新冠疫情发生的时间正是我国的春节,大量农民工回到农村过春节,因为新冠疫情影响不能及时回到原来城镇的就业岗位,不仅造成城镇复工复产因招不到农民工而受到制约,也造成农民工不能就业陷入没有收入而面临返贫的边缘。而政府各部门出台的无论是支持复工复产的政策、还是支持就业的政策,基本上都是面向城镇,对农民工如何能回到城镇就业或者留在农村的农民如何就业,支持政策明显偏少,比如就业指标统计只有城镇就业率统计,而没有农民工就业率统计;再如帮助农民工回到城镇或跨区流动就业的交通企业或住宿、餐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就没有明确的财政、税收、信贷优惠政策,使得本来收入不高的农民工因为流动就业的成本太高,而不能流动到预定的工作岗位,甚至交通企业或餐饮企业还想多从流动的农民工身上赚取利润,以及公安、城管、市场管理对进城农民工不能一视同仁对待,增加了农民工找到满意工作的难度,或者为找到一份工作付出的成本太高。事实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提高,无论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找到合适的农民工难度越来越大。没有一套健全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我国的就业问题解决将越来越难。

(三)就业政策存在“雷声大、雨点少”问题

为了促进各地各行业尽快复工复产和扩大就业,中央各部门与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其中许多政策都是带着“真金白银”的政策,但也存在政策具体操作者作假和捞取好处的漏洞。一是地方和部门存在政策落实的形式主义现象。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支持政策,但存在做给群众看的成分多于帮群众解决困难的成分,因为政策兑现要付出“真金白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损害部门利益。只要有政策,能对付上级检查,就可以了。至于兑现了多少“真金白银”,不是考核的重点。二是政策落实手续繁杂,安排就业的企业或就业者得到政策实惠,往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不仅取得政策优惠的“审核”关设置太多,而且企业或个人来回跑几次才能领取就业优惠,如果领取数额较少,有的企业或群众干脆不要政策优惠。三是弄虚作假,套取政策好处。比如就业培训补助,可以找到培训机构,虚设就业培训事项,虚报培训人员,利用假身份证领取培训补助。类似问题在每次就业政策落实检查中都会发现,导致大量就业资金或被截留,或被套取,真正用到支持就业的有限。

(四)政策落实缺乏检查监督机制,效果将受到限制

由于此次支持就业的政策多,内容涉及财政补贴、就业补助、财政贴息,甚至还有土地、工商等优惠政策,执行政策的部门多,执行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如何保证大量就业优惠政策与资金真正用到支持就业困难的群体与个人,是此次就业政策落实最为关键的问题。影响支持就业政策落实的关键因素,一是对各部门就业政策落实缺乏跟踪问效机制。比如“雷声大、雨点小”问题,就是因为就业政策停留在文件和桌面上,是否有落实的具体方案,对政策执行的范围、标准、对象等细节问题是如何规定的,已经兑现的资金是否存在违规问题,每个环节和层级负有哪些责任,政策兑现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等等。这些问题是否都列入监督检查内容。二是就业资金安排和优惠政策是否有专门绩效评估机制跟进。如果缺乏必要的绩效评估机制,就可能发生就业资金使用的“跑冒滴漏”,或者使用资金和政策不问绩效的情况。因此,建立就业资金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加强资金使用责任、提高使用效果很有必要。

三、稳就业政策的重点发力方向

稳就业成为当前“六稳”“六保”之首,需要强化部门政策协调,形成合力。因此,我们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社保政策以及就业政策四个方面讨论政策支持的推动方向,同时,重点推动线上就业和技能培训的开展。

(一)着力推动政府政策支持与协调

财税政策应在我国财政风险可承担的范围内,以财政风险对冲公共风险。持续扩大减税降费规模,拟定针对企业的援助政策;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使收支矛盾得到缓解;发行特别国债以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规模,扩大社会投资。据《中国财经报》报道,截至2020415日,已提前下达了15691亿元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5%,并且拟再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1万亿元。财政部计划增加1万亿财政赤字,帮助地方和企业纾困。同时,增加消费券种类,完善消费券发放与使用制度,鼓励居民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形势。

在金融政策方面,对于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增加其政策弹性。灵活运用降准降息、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等手段,持续推动LPR改革,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障流动性充裕合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4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下调至3.85%,5年期以上LPR下调至4.65%。这是自LPR改革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降息。并且,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政策支持力度,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其现金流压力。

社会保障政策应以支持企业稳岗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免、减、缓、返、补”的阶段性政策实施。对于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用,持续推行中小微企业免缴、大型企业减半征收、符合条件的企业缓缴的政策。同时,完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的受益面应继续扩大,以激励企业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且,要充分利用促进就业创业的补贴政策,在就业、社保、培训以及见习等促就业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

人力资源政策要以推动农民工返岗复工、解决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为主要目标。加速建立健全农民工返岗复工的服务保障机制,保持“点对点,一站式”复工服务通道的畅通,要在推进非疫情严重地区农民工尽快、安全、有序返岗的同时,重点关注贫困农民工以及疫情严重地区农民工的复工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帮扶政策。对于有关疫情防控以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企业,要做好摸底排查工作,掌握其用工需求,加强用工保障制度,多级联动助力企业招工。

(二)着力推进线上就业与技能培训

线上就业是疫情期间安全有效的招聘方式。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机构要加强线上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岗位匹配服务的科学性,优化升级招聘服务,增加可在线办理的事项。推广以视频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和报到的形式,进行大规模招聘活动,提高市场供求匹配度。

线上技能培训是以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增加人岗匹配度为目的开设的线上课程。为支持线上培训课程稳步进行,要加快落实各类线上培训平台的全面开放,并且加强各平台网站的维护工作。同时,根据各企业急需、紧缺的工种,及时上线相关培训课程。宣传部门要加大线上培训的宣传力度,鼓励并且引导有培训时间及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参加线上课程,对于参加线上培训的延迟返岗劳动者可视情况予以适当补贴。

四、若干政策建议

近日,各省、市、直辖区的人社部门纷纷为防疫稳就业出台政策。北京市的“‘补、缓、放、简’,助企渡难关”;上海市的“稳企减负,协力防疫‘战’”;重庆市的“资金返还,为企纾困”;江苏省的“协调引导,促进就近就业”;吉林省的“全力以赴,助力复工复产”等等,均为针对本地区的就业情况拟定的措施。因此,根据疫情情况及其对于就业市场的冲击,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

(一)加快复工复产,通过稳企业实现稳就业

稳企业是推动稳就业的重要环节,企业稳定运营,则可以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而稳企业的前提是完成复工复产。因此,要深入各个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缺工情况及用工问题;而后,充分发挥用工对接服务类平台,加强沟通与对接工作,做到用工信息的共享与实时发布;同时,加大运输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绿色码”领取与跨地区使用制度,取消并纠正各地区不合理审批及规定,组织劳动者快速、安全、有序地返城复工。

(二)稳定出口,加速进口替代

在稳定出口方面,应将政策重点由加快企业复工复产转向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帮助企业应对全球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增加外贸信贷投放量,给予出口企业融资支持。针对出口贸易公司,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财政贴息、租金减免等举措,多方面协力缓解资金问题。

在国外疫情日渐严峻、国内疫情明显转好的情况下,许多进口公司存在缺货断供风险。相关政府部门应引导国内进口企业与海外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加强对海外供应商的生产与供应检测,着力于加大订货量和库存量。相关企业要制定好国产替代预案,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并且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协调,根据客户优先级和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具体的调配工作。同时,要大力推动对于进口产品的研发和批量生产,降低对海外供应的依赖程度。

在持续落实上述政策的前提下,也要重点关注相关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着力于外贸领域专业知识与技术、制度与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在市场采购贸易以及跨境电商等新领域加快发展建设。

(三)挖掘新经济的潜力,扩大就业空间

新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拓展了稳就业的思路与就业空间,例如,数字经济的崛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可以提供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促进稳就业工作的开展。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加大数字经济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因此,应大力推进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模式的发展,挖掘新经济的潜力,持续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

(四)就业优先政策向重点就业群体倾斜

对于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应从升学、就业、见习三个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并采取具体措施。通过扩大硕士研究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的招生规模,降低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比例;扩大基层医疗与社会服务类岗位的招聘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基层工作以及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应引导各企事业单位,推迟面试及录取时间,落实完善对于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两年户口和档案托管的政策制度,并且在此期间可按照应届毕业生身份办理就业手续。各学校应组织做好毕业生见习的工作,加快完成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着重保障毕业生进行与专业匹配度高的见习,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同时,对于主动开放见习职位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应从多角度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一是推动就地就近就业。各地人社部门要尽快摸清本地项目企业用工需求,并及时在线上招聘平台发布用工信息;二是对于无适合岗位的返乡农民工群体,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其提供就业岗位;三是可增设防疫岗位,接收贫困劳动力。疫情防控期间,对于从事防疫消杀、保洁环卫、卡点值守等工作的劳动力需求量增大,此类防疫岗位的适量增加,可以使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优先解决;四是提供技能培训。为具有学习能力与意愿的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或者财政补贴,提升其专业技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针对疫情严重地区,如湖北省,可能会面临短期内外地人不来该地区就业、外地企业不让该地区劳动力回去复工的问题,对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根据该地区的劳动力类别及分布情况,制定好工作预案。

由于疫情影响,创业者数量急速下降,因此,为鼓励劳动者进行创业,相关部门应根据创业公司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例如: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指派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线上或者线下的专业技术指导,确保创业初期的顺利进行。同时,应调整申请银行创业贷的条件,降低贷款要求,并且提供创业补贴,多途径缓解资金融资的压力。

(五)要把贫困家庭就业放到脱贫攻坚决胜工作首位

要解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问题,必须开拓思路,多部门配合,多地区合作,帮助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一是贫困地区要对本地区特别是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情况做好统计归档。包括贫困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收入来源、原来就业地区和工种、就业意向等逐户登记,上报县级劳动和扶贫部门,做到中有数,统筹规划。二是省、市、县劳动与扶贫部门积极做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统筹协调。不仅积极找本省、本市劳动部门及缺少劳动力的企业协调,而且要跨区域寻找外省、外市劳动部门及劳动力短缺的大中型企业协调,采取“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形成集中规模返岗复工输送保障能力。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三是安排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地方政府加大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支持,从资金和政策上引导和帮助他们组成联合体,开展规模种植和养殖,举办农牧产品精细加工和生态旅游项目,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农业和扶贫部门为他们做好市场调研、产品销售和种养技术服务。四是地方各级政府积极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公益就业岗位。把一些农村和城镇的公共卫生、防疫、交通、河湖管理、市场管理等临时就业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财政和劳动部门做好公益就业岗位的补助政策落实。五是做好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采取与对口帮扶就业的地方与企业合作,先确定劳动力的就业意向,再由地方劳动或企业开展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通过短期培训,安排就业。

(六)加强就业资金与政策的跟踪问效,建立就业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

尽管各级政府为了促进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关键还在于建立就业政策与资金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一是对政策执行过程和资金使用过程建立动态跟踪问效机制。包括政策执行对象、范围、标准及每一层级政府与部门应承担的职责等应该有明确规定,政策执行的每一环节都有责任和执行情况的记录,通过网络信息检查监督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并对政策执行效果有分析和判断,以便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二是加强就业资金的专项检查。可以在现有审计部门或财政的内部监督机构建立就业资金专项监督小组,对通过财政支付的就业资金建立内部自查与年终检查制度,将就业补助资金、就业培训、就业介绍、创业启动补助资金纳入检查范围,将检查结果报送财政部门、同级政府,涉及违规违法的不仅追回资金,还要给予行政和法律的处罚。三是建立就业资金绩效评价机制。针对就业资金绩效目标申报、绩效追踪、绩效评价与评价结果运用制定专门绩效评价办法纳入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中,由财政部门联合人社部门就业管理机构委托第三方组织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或部门政绩考核的依据。

(七)统筹协调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合力

坚持把稳定、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持续推进财税、金融、进出口贸易、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等政策的改革与实施,同时进行统筹协调,形成为政策合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为实现疫情防控条件下的稳就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来源:  《地方财政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