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型组织为基本构成,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基础,能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教育生活形态,是对现代社会教育体系发展状态的理论抽象理论和高度概括。学习型社会的本质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社会形态描述,一般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时间长度指向社会成员的一生;二是参与度指向社会成员普遍参与;三是价值取向指向实现个人能力最大化。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学习社会”这一概念以来,学习型社会建设长期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重视和推崇,成为一项重要的全球性教育政策选择。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均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进一步为新时代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迈向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重要历史时刻,从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推动实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的重大举措,也是教育系统及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完善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面向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充分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教育状态,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该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主力军。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职能,这些职能能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高校应该着力发挥五大功能:一是构成功能,高校的工作特点决定了高校应该率先建成学习型组织这一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夯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石;二是示范功能,高校作为学习型组织,可以成为其他社会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引领和榜样;三是培育功能,高校应该加强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社会条件;四是驱动功能,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广增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驱动力,推动建设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五是服务功能,高校应该主动服务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获取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参加学习,更好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其中,高校的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高等继续教育实现的,是高校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高校普遍开展类型丰富的高等继续教育,主要包括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此外,部分高校还举办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或者通过主动向社会开放学校各类学习资源、学习场所以及文化体育设施等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机会。2021年,参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达到了1706.55万人,并有625.78万人次报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校承担了大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任务,有效服务了学习型社会建设。
但是,高校继续教育距离服务建设学习型大国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具体表现为: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有效支撑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相对于产业发展以及学习者现实需求比较滞后;教学组织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还不能完全匹配,评价方式较为传统,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的办学规范不够健全,对学习的支持服务不够完善,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灵活多样的学习愿望等。针对上述问题,高校需要共同努力,一起行动,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办学内涵建设,推动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
一是应该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学习体系为切入点,全面深化落实继续教育规范管理各项制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办学全链条、全过程管理。充分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式的教学组织管理、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推进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继续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应该主动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举办与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相一致的非学历教育。应该全面落实《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要求,坚持以质量为本,将立德树人融入非学历教育全过程,构建教育形式灵活、办学特色鲜明、运行规范高效的非学历教育生态。
三是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和资历框架建设,依托学分银行搭建的学分存储、累积和转换制度,以及资历框架建立的行业标准、专业标准、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等标准体系,构建职继融通、产教融合、优势互补的育人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架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立交桥。
面对新时代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新任务,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主动担当作为,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格局,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办学内涵,优化机制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举办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应该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教学研究和内涵建设,加快推动改革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实现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上海商学院终身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院校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巍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