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经验交流   正文
热门排行

因“校”制宜积极探索学部制改革


2023-01-01 阅读次数:

日前,太原理工大学一次性成立学部、信息与电气学部等八大学部。中山大学也推进学部制改革,相继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

学部制改革在我国高校发展历程中并非首次出现,从学部制改革实践来看,设立学部的高校绝大多数都是学科规模较大、院系数量较多的综合性大学。在实施方式上,有些高校按照学科大类确立学部,有些则是以学科群的名义组建学部;在改革力度上,有些高校先试点后逐步推广,有些高校则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学部制改革。不同高校的学部制改革规模、形式和力度有所差异,但我国高校实施学部制改革的实践诉求有着较高的一致性。

学部制改革的重要实践意义显而易见。首先,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在高度专业化的学术研究领域,各院系之间的教师或许没有意愿开展合作研究,也可能因缺乏跨学科交流的机制而放弃合作。相对于一个独立的学院而言,以学术管理为核心职能的学部,则能够通过跨学科项目的设立和评价来推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在跨学科教育、学科交叉研究、复杂问题解决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

其次,有助于彰显高校学术权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调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矛盾。实施学部制改革意在避免大学行政化,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学部是一个学术管理组织,是学校学术权力下放的组织载体,主要通过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行使学术权力,真正实现把学术发展权交给学者决定和判断。

再其次,有助于整合各院系的信息、资源、平台,助力学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院系之间各自独立拥有学科资源和平台,导致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便利使用,存在重复建设现象。通过学部制改革可以将相近学科之间的信息、资源和平台进行整合,由学部来统一管理,所有资源配置逐步实现整合、共享和优化,形成集群优势。

最后,有助于建设跨学科课程和专业,为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保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跨学科的制度供给,即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和能力。学部制改革为相近学科之间的教师沟通交流提供了一个组织空间和氛围,在相关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下,才有可能建立跨学科课程、跨学科专业,以及实施跨学科研究计划,进一步提升学部师资队伍的跨学科素养。

在当前高校各项改革实践中,学部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其实践效果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术竞争力。由实践可知,大部分高校的学部制改革仍在稳步推进,且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高校的改革进程相对缓慢,存在形式有余而实质不足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推进学部制改革,有效促进整个学校的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学部制改革意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但其效力范围也只是在学部内的各学科之间,无法避免不同学部之间的组织壁垒。因此,在实施学部制改革的同时,有必要建立整个学校的跨学科制度,在学部内、学部之间形成体系化的学科交叉融合系统。

其二,为了彰显高校学术权力的重要性,学部制改革往往将学部设定为学术管理组织,但由于学部缺乏行政权力的加持和资源配置的权力,容易导致学部在推进各院系之间合作交流事项上缺乏执行力。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学部与院系之间的权力边界,进一步充实学部制内涵,推进学部向实体发展,为学部推进各学科之间的整合项目提供有力保障。

其三,学部制改革成效的关键还在于学部领导的选择,这与学院领导的遴选有不同之处。学院领导往往是学科带头人,兼顾行政能力和领导素养。学部是一个跨学科的组织,学部部长尤其要具备跨学科的素养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从而更有效地带领学部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在如今这样一个跨学科的时代,学部制改革依然是综合性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一种可行方式,只不过在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有统筹设计的能力和勇于变革的定力。当然,学部改革也不是万能的,高校既不能盲目模仿其他高校组建学部,更不能单纯为了改革而设立学部。面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办学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校”制宜,积极探索“多元一体”的学部制改革方向和实施策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