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 创新模式
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以延边大学人才培养为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办学特色、培养模式是衡量一所学校能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否生存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尺。办学特色、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打造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打造特色;创新模式;提高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我国高校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指出要通过打造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办学方式与方法、办学目标与任务的统一,它们彼此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延边大学在近年的改革实践中,将能否形成办学特色、能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学校能否生存和创新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始终坚持特色、模式、质量三者并重办学思路,并将打造特色,创新模式,提高质量有机地统一在整个办学过程之中,促进了特色人才培养。
一、全力打造多元文化办学特色
延边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拥有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以及周边国家文化等丰富的多元文化办学资源,形成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延边大学多元文化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延边地区是民族自治地区,拥有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中华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二是国际层面,延边朝鲜族与韩国、朝鲜语言文字相同,文化风俗相通,人员交往非常密切;另外,延边地区与俄罗斯接壤,与日本隔海相望,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校还与包括美、英、德等欧美国家在内的13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也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三是学校层面,目前,我校的招生范围已扩大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现有22个民族的学生在校学习,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局面。多元文化共存、对话、融合、创新是民族政策和地缘政治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克服“同质化”发展倾向,我校倾尽全力打造多元文化这一办学特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
、形成多元文化办学特色的共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并要求“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特色发展是现代大学的生存价值和理由,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道路。特色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的不可模仿性的特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优势、个性和竞争力。特色形成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同样,归纳特色、认识特色也需要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过去,我校一直停留在民族自治的“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的认知层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我校在概括“广泛交流、多边合作”办学传统时,初步认识到了多元文化的办学特点,特别是经过2003年、2006年和2007年我校分别开展的“现代大学文化建设”、“彰显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和“以创新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主题”的第四、第五、第六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不仅明确了学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发展水平等各种定位,而且还在理论上提升了对现代大学本质与办学规律的认识,制定了“求真、至善、融合”的新校训(2004年),凝练了“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完善人格、造福人类、多元共存、融汇创新”大学精神(2006年)和“边缘觉醒、质量为本、突出特色、学术立校”的办学理念(2007年)。校训、大学精神、办学理念不仅逐渐明确了多元文化共存、融合、发展、创新的办学特点,而且形成了系统、深刻的理论认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于2008年在教育部对我校开展第二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汇报材料中,明确将“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作为我校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加以总结和概括。体现了学校认识的升华与发展。
多元文化的办学特色是对我校办学传统的正确概括,也是我们摈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在认识上由 “模式化发展”转变为“特色发展”的结果。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之下,我校的办学行为不仅更加理性、更加自觉,而且更具特色,更有意义。
2
、深入挖掘、
整合
多元文化办学资源
走特色发展之路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唯一出路,因此必须用创新的精神培育特色。深入挖掘多元文化办学资源,努力打造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1
)深入挖掘外在的多元文化办学资源。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目前,我校已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已聘任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内的国内外专家学者300余人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二是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深造,感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三是扩大学生交换培养的人数和扩大接受留学生的国别范围,目前,我校与国外交换培养的人数每年已达400余人次;留学生的国别范围已扩大到21个国家。通过挖掘外在的多元文化办学资源,不但凸显了我校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特色,而且形成了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
2
)通力整合内在的多元文化办学资源
。内在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包含校内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它们是我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在因素。一是建设特色学科群,推出特色专业。建设多元文化特色学科是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而多元文化特色专业又是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建立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东北亚研究、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三大学科群,产生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和东北亚区域特色的研究成果,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学校还利用民族与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建设了一批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东北亚历史与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二是打造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教材。课程改革是我校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人才培养中居于中心位置。我校为了实现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上突出了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形成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群。“十一五”以来,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180门,编写了多元文化特色教材155种,引进国外多元文化特色教材48种,多元文化课程覆盖了全校60个专业;三是建设了一支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师资队伍。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多民族教师“共教共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学校还要进一步建设了一支具有多元文化体验和多语优势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条件。为此,我校先后选派教师赴韩国、日本、朝鲜、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高校深造,全校70%以上的教师有过出国进修、学习或合作研究的经历,增强了教师在国外生活的多元文化体验。另外,学校还有80%以上的教师具有多语优势,这些条件也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努力搭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
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学校还搭建了“图们江论坛”(人文社会科学)、“长白山论坛”(自然科学)两个国际学术论坛,至今已分别成功召开三次国际会议,吸引了30多个国家的数百位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激荡碰撞;除此之外,学校还利用外资创建了“世宗学堂”,开设了“卧龙讲坛”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各学院也都建设了性质、规模、层次、内容不同的论坛和讲座,邀请中外学者到校讲学和交流,不仅活跃了校园的学术空气,而且丰富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
另外,我校还在韩国忠北大学设有孔子学院。部分有研究专长的教师还被派往国外讲学、访学或从事课题研究,使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由过去的单向输入变而为现在的双向互动。这种变化反映了我校已完成了由单向到双向、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利用的转变,这是一种由蛹化蝶的质的蜕变。
二、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
1
、明确“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我校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大学,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传递(播)民族文化、培养民族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既要考虑专业目标定位,也要考虑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适应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适应本民族文化,形成跨文化的素质和能力。为此,我校明确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是我校根据多元文化办学特点进行的抉择,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它符合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对民族人才的需要以及民族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我校通过多元文化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能力和适应主流文化发展需要的能力,掌握全球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走出一条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培养的道路。
2
、加大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培养力度
我校拥有良好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多样化、多变性的特点突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具有十分便利的条件。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是我校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是提高民族人口素质的选择,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选择,是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选择,同时也是进一步建设学校特色的选择。为此,我校加大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力度,通过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加强对主流文化和其它文化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加大多元文化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融入中华大家庭,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促进边疆繁荣与稳定,而且还可以为其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把它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必须花大气力打拼这个文化软实力,这样才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出具有跨文化素质的特色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3
、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硕果累累
通过打造多元文化这一办学特色和落实跨文化素质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在思想观念和办学水平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
1
)形成了毕业就业的竞争优势。由于我校的民族生具备三语兼通的优势和具有跨文化的素质和适应能力,因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率高。实行双轨制以来,我校的毕业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0%以上,最高年份一次性就业率可达96%以上。近年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毕业就业率虽然有些下滑,但平均也都在86%以上,毕业就业率位居省属院校的前列;二是到内地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过去,我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在省内,特别是在延边地区就业,能够到内地就业的只是凤毛麟角。近年来,我校不仅约有25%左右的毕业生到内地就业,而且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很快露出头角,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显示了经过多元文化教育的民族学生融入内地主流文化的适应能力;三是到国外求学与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每年大约有1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外求学与就业,说明我校经过多元文化教育的学生融入国际社会的适应能力日益增强。
2
)引领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延边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肩负着传承、传播、创新民族文化的重任。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我校在朝鲜—韩国学研究、东北亚研究、中朝韩日比较文化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目前,全国重点大学中的朝鲜—韩国学、东北亚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70%是我校培养的;全国70多所大学开设的朝鲜语专业中的骨干教师85%都是我校培养的。这些民族人才在融入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凸显了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在传承、传播、创新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还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目前,据有关资料统计:延边州委、州政府的主要领导有80%是延边大学培养的;延边各县市的主要领导干部有90%以上是延边大学培养的;延边的朝鲜族作家、艺术家、新闻出版、语言文字工作者、朝鲜族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由延边大学培养的。他们不仅为延边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已发展成为促进延边边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石,成为促进延边朝鲜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
三、
积极建构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办学特色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孵化器,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方法。
1)改革教学管理机制,促进多元文化教育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又涉及教学计划修订、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等,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学校根据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构建多元文化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还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教学管理机制,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钢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自2000年始,我校先后进行了两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修订了有关教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施了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用制度的形式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2
)完善绩点学分制,促进
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培养
绩点学分制的特点是弹性好,尊重受教育者的选择,它完全克服了学年制缺乏弹性和没有选择余地所带来的弊端,使组织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更简便,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阻力更小,对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更方便。建立绩点学分制后,受教育者可以通过主辅修、学分互换等形式,自由地跨学科、跨地域、跨时段地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在实施绩点学分制过程中,我校还通过实施三学期制,建立全天候排课制,增大优质课程开出的时间和次数,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选课学习。如我校通过实施绩点学分制,建立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多元文化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短学期修读到跨学科的课程,也可以在长学期通过主辅修的方式进行选课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3
)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跨文化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影响多元文化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源,而影响资源利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组织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分段培养、中外合作培养、学分互换培养等形式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掘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国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体验,以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下的跨文化素质人才培养。如我校同国内外数十所大学建立了交换培养学生的机制,实行学分互换制和共同学位制,每年选派400多名学生赴国内外高校学习,开辟了学生对多元文化体验的渠道,增强了民族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过程中,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我校将继续坚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把多元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进一步整合和开发多元文化资源,确立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教学管理方式,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发展需要的民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