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艺术专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我国艺术教育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艺术专业(职业)教育;二是师范类艺术专业教育;三是高校从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出发而进行的非专业艺术教育。本文仅从艺术专业教育为切入点,研究和探索如何打破传统观念,建构专业艺术教育中“通才”与 “精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引发教育观念、体制、模式的变革和创新。这种变革和创新涉及到人才的规格和结构、教育观念和目标,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乃至学校功能和组织等整个系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国艺术教育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艺术专业(职业)教育;二是师范类艺术专业教育;三是学校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出发而进行的非专业类艺术教育。本文仅从艺术专业教育为切入点,研究和探索如何打破传统观念,建构艺术专业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认清现状、转变观念
固有的艺术专业教育体制着重于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这对过去来讲是无可非议的。而面对改革、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却深感有些缺陷和不足。
其一,由于文化事业单位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对培养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形成,使得文艺团体走上了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轨道。过去那种大多数的表演团体几乎依赖于政府的拨款来维持生存的局面已被打破。大部分专业表演团体,都面临着挑战和生存与发展的机遇。因此,文艺表演团体,一是,需要高、精、尖艺术人才。二是,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少又精,以减少经济上的压力。这就向我们提出了面向21世纪培养什么样艺术人才的课题。通过市场信息的反馈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专业比较单一、知识面过窄的弊端。彼如:搞器乐专业吹小号的、吹单簧管的一辈子只会吹小号、吹单簧管;搞声乐的一辈子只会唱歌;而搞舞蹈的最为悲惨,由于舞蹈专业特征所至,她在舞台的艺术生命和黄金段是十分短暂的,吐故纳新十分平凡,当她还在中年时期,根据专业需要便面临着寻求第二职业的危机……。
其二,我国现有六十多所艺术院校(不包括高师及普通院校中艺术系科)和近百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特别是近几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拓宽办学渠道,提倡社会办学”,以及“国办民助,民办国助”的办学思路与精神,由中外合资或联合办学的艺术类专业学校,也如雨后春笋,一所又一所地创办起来。同时,强强联合,又促使许多国内综合大学相继合并,并建立了各种类别的艺术学科。其目的:一是为了实现人、财、物的资源共享,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二是热门专业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三是艺术教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以及观念上的改变。这几方面的因素使得专业、非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艺术类招生和报考持续升温,热爱艺术专业的考生越来越多,仅北京今年报考艺术类的考生就有几万人。分析原因有三:一是一大批真正热爱艺术专业,力求发挥才干,拓展自己人生具有一定艺术天赋的学子;二是受明星梦、经济利益的驱使(明星们的地位和收入诱惑)不妨也拼一拼、搏一搏的部分考生;三是高考中文化课难以达到较高的分数线或高考落榜者,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部分考生。可见艺术人才市场真是后继有人。然而,大家都在积极探索适应国家变革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新路子之时,也应考虑到艺术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问题。艺术表演团体在合并,人员在精减,如果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盲目扩招,势必会出现人才过剩,供需失调的状况。当然广义而言,普及人才培养越多越好,而我们的不仅仅是普及还需提高。况且,部分艺术专业由于专业特征所存在的局限,与学校非专业艺术教育的性质是有所不同的,过多的专业人才储备,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资源浪费。这种艺术专业教育出现的不正常的“泡沫升温”,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找出合理解决的对策。诸如:在学科建设中拓宽专业方向;科学进行课程设置;以求得人才资源能够合理的配置和利用等一系列的问题。
其三,学校的内部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模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修补和完善,而是从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入手,摆脱束缚,通过改革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学校内部活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责、权、利统一的学校运行机制。而现行教育改革中,大部分只是在修补和完善,走一步,看一步。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强;机构庞大、行政人员臃肿;教师自身素质亟待提高;聘任制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势等等,这些都对教育改革,起着消极或阻碍的作用。
二、研究市场,搞好定位
首先,我们从艺术教育的体制及培养目标上切入,从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一体化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去分析,我认为艺术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应面向下列几种市场的需求。
一是高雅艺术、民族艺术,即专业艺术表演的市场。培养目标为高、精、尖的艺术人才,这是艺术教育的主干系和高级形态,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二是迅猛扩展的社会大众文化艺术的市场。(包括企业文化和乡镇文化市场)这是广大社会成员直接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载体,需要一批又一批普及性的综合性的艺术人才去加以引导、管理、规范、普及和提高。
三是需求越来越大并具有很大一部分市场前景的各级各类学校、艺术师资的市场。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普及和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以及全民族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
四是文化艺术管理及艺术经纪人的市场。这一市场虽现在艺术教育体系中还是刚刚起步,但作为市场需求及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她可以解决专家办校、内行治团,减少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弊端。
从上述人才市场的需求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向21世纪培养的艺术人才,原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改革。那种专业单一,只侧重专业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对综合性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适应不了时代及人类发展需要的。如何改?怎样改?谈谈己见,供参考。
1.注重综合性应用型艺术“通才”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能力,除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要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中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种结构,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区域文化选择等问题,使其更具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通才”培养既是“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又是人才市场的客观需求。
我国高等艺术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部分学科办大学专业艺术教育的历史短、起步较晚,如舞蹈、戏曲等,因此,还存在着以中专的模式办大学的状况;二是专业方向课程通常都比较单一,而且课时的分量偏大。同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瞄准的仅仅是一种人才类型。而且重复的教学内容较多,分量偏大,使得接受大学专业艺术教育的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其他门类的课程,造成多数学生无法比较自由地进行双主修和转换专业的问题所在。而西方艺术类大学的主修课领域的课程门数较少,每门课程的分量也少。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创造了条件。
“一专多能”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专业目录的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从不同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去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和分量,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减少课程门类,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文化理论课程与艺术技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德育和美育渗透到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的艺术人才。
2.加强对艺术“精英”的重点培养与投入
强调“一专多能”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要削弱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由于文艺团体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制约,过去那种一个团体养几十人、几百人的局面已被打破。竞争机制的出现,必将会导致优胜劣汰。由此,更需高、精、尖艺术人才的涌现,才能得以生存,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不断提高艺术的水平和品位。
“精英”艺术人才的培养,大都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高强度的专业训练,使其达到所从事某种艺术专业相当水平,并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它反映着社会对艺术需求的态势,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艺术人才的质量和艺术专业的水平。同时,也是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能够具有与世界同一专业抗衡和占有领先地位的需要。因此,高、精、尖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在课程设置、分量比例有所调整,加大所攻专业的课时,增加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自由外,还要选择最好的导师、最好的环境以及创造最好的条件,包括交流、实践以及加大经费上的投入和保障,才能打造出知名的品牌人才。
当然,艺术教育也不能和德育割裂开来,学校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因此,具有高水平的高级艺术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当培养他们学会如何去做人,有才无德是蠢才,有德无才是庸才。高、精、尖艺术人才的培养,除在专业技术技能上出类拔萃,也需要具有综合性高素质的知识,只是所要培养的知识面不同而已。
3.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换学校运行机制,促进艺术教育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
现代教育可以说是具有多层次、多重属性、多种功能的,艺术教育也在朝着不同层次的综合性教育体系发展。大学艺术教育为高素质、高水准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平台。过去在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中,高学历的艺术人才是十分短缺的,更没有形成一种体系化的格局。目前,专业艺术教育中已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层次。然而,毕竟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由于起步的时间较短,在学科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还是 “摸着石头过河”,逐渐在形成和完善中。因此,要促进艺术教育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换学校运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为完成这些要求和需要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责、权、利统一的学校运行机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前提条件,是调整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适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扩大学校的法人实体,形成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简政放权。学校应有权在编制内自定内设机构,实施专家治校,教师职称根据学科需要聘任,确立教职工津贴和资金的分配标准等原则。
总而言之,我们遇到了一个好地时代,一个富有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而这一时代更需要众多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高级艺术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去开辟新的领域、新的世界,愿我们在保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繁荣,完成人类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