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新教师的入职适应问题
摘 要:近年来全国高校师资出现短缺现象,刚刚步入高校的新教师在社会角色转变、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工作压力的加大,使不少新教师不能很好的适应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因此解决高校新教师的入职适应问题也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入职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近几年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的大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近年来,我国地方性高等学校负担了扩招的很大份额,以及上个世纪50-60年代毕业的教师进入退休高峰期,高校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的教师补充师资,新教师有着对工作的渴望和无限的热情,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在入职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高校的发展。
一、新教师入职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1、社会角色转变问题
社会学认为,人在社会中生存就是在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而每一次社会角色的转变都会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程度不等地让我们产生一些不适应行为。对于刚刚步入到工作岗位上的新教师们,就面临着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而角色转变问题可以说是新教师入职问题中体现的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问题,它体现在诸多方面:
(1)大学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教师角色的内涵在不断调整并得到丰富。当前教育所呈现出的向终身教育、创新型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更是融研究者、传道授业者、指导者、合作者于一体的多元化职业角色。由于高校自身的专业特点,高校引进的新教师绝大部分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很少受过正规师范专业的训练,同时又长时间处于学生角色,因而新教师虽然在形式上已成为一名教师,但对新教师来说,“教授”与“被教”,他们仍更习惯于“被教”。在业务能力方面,即使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在教学教法的运用上不够熟练。因此,在角色的扮演上,新教师更多的是一种僵化的模仿,模仿其所熟悉的教师形象,忽略了自身的特点,在课堂的把握、知识点的讲解以及与学生互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在自我发展方面,新教师由于刚步入工作岗位,对工作环境及高校特点不够熟悉,所以不能给自己作出明确的定位。在“教”与“学”的问题上,或只拘泥于课本,注重如何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整日忙碌于教学计划,而忽略了个人在学术上的发展;或只注重于利用高校有利的科研条件,满足个人对科研成果数量的追求,而忽视把个人的学术研究与教学相关联,不能更好做到“教”“学”互长。
(3)在从业压力方面,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纷纷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度。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极大调动的同时,也使高校教师感受到了压力,新教师更不例外。各高校在聘任合同中都对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标性要求,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将作为下一轮岗位聘任的依据。教研工作量化的规定使高校许多新老教师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教师要完成工作量,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新教师不论在身体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人际交往问题
由于高校教育的针对性,高校教师在工作期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主要在两种群体之间产生:一种是教师之间的交往,另一种是与学生的交往。
(1)目前,我国高校采用国外“松散结合系统”方式来组织教师工作,即教育组织在某些方面(如教学活动)是松散结合的。作为高校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无论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其它工作中,要求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工作成果更多地体现出教师工作的自觉、自为、自立及自由性的特点。
由于大部分新教师都是从高校走入高校,对大学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陌生,并会逐渐习惯。但因大学组织结构的特点,使得教师之间缺少接触和交流,新教师不能较快地融入学校、学院、学科的相应环境中,甚至有些新教师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成员未被组织接纳,在心理上缺少归属感。
(2)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高校新教师都必须从事两年以上的学生管理工作。在与学生交往的时候,由于新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是很大,所以新教师既迫切地渴望在教学上得到学生的肯定,同时也希望能够成为学生的朋友。但在“师”与“友”的尺度把握上,就出现了因过于追求“师者”身份而故意在学生面前刻板自己,结果反把自己的不自信表现出来,给学生带来了烦感情绪。而有的新教师因过于追求“友人”的身份,而采用了一种放任学生、迁就学生的态度,使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度受到了影响。以及在处理学生突发事情时,由于经验不足,而一时间不能尽快的摸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这都会影响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3、社会环境因素对新教师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多样化,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高校教师作为社会高等人才的培养者,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人们的尊重。虽然近年来,教师的待遇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并做出相应调整,但高校的人才外流现象仍十分严重,这对新教师的影响十分大,特别是新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就业问题十分严重。对于受过多年高等教育、有着高学历的人来说,对职业的选择更多的是从实际利益出发,而不再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故在高校的新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教师职业的时候并不了解这个职业,而是更多的是看重这个职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并非出于对这个职业的热爱,也没有为从事这个职业做出应有的准备。因此,当职业的现实性与自己对职业的期待出现了不一致的时候,新教师就会对目前的职业产生倦怠感。同时因为过分重视“利”的追求,也忽视了对“师德”的培养。
二、高校新教师入职适应培养对策
从上述的几点原因看来,高校新教师入职适应性问题,既有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影响。对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来说,都有一个逐步成长和适应的过程。所以,解决新教师入职适应问题时,要重视对新教师的管理培养工作,也需要新教师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融入学校、学院、学科的环境中,依托现有的环境,施展自己的才华。
1、转变观念,提高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到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教师进行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教师职业特点与职业基本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技能基本知识与初步训练。通过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有利于新教师实现角色转换。但在实际岗前培训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新教师重视不够,在思想上存在着为了成绩而去参加培训的想法,并未真正认识到岗前培训是给予新教师进行职业训练的一个良好机会。岗前培训几乎流于形式,达不到实施目的。
新教师要顺利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必须上好入职以来第一次培训课——岗前培训。首先,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各级师资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宣传并强调岗前培训对于新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促使新教师转变观念,纠正思想上为考试而学的片面认识;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成绩不仅是自身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而且更重要地,岗前培训是教师法规定下的一种权利和义务,使岗前培训成为教师自觉需要的行为。其次,改革教学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岗前培训质量。新教师不仅期望通过岗前培训了解教育科学知识,更期望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能传授教育教学技能和给予实际指导。因此,教学方法上,在系统安排的基础上增加专题报告,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实际效果。
2、注重新老教师交流
新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更需要组织的培养。高校历来重视人才引进,并提供相应资金与条件,但忽视对其后期的培养和指导。对于新教师,一方面,高校要研究年轻教师的成长规律,探索新教师的培养机制,避免重引进而轻培养的倾向。在为新教师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工作上应重视对新教师的引导、激励和服务,努力为新教师的成长创造教书育人、研究学问的环境。另一方面,在每个新教师进校以后,学校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并选择教学科研上有较高成就的老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新教师给予教学上的帮助与交流。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计划的修订,使新教师明确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并为之努力,提高新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避免新教师在忙忙碌碌中耽误个人的发展。让新教师切实感觉到自己已经融入到集体中,并被其它教师所接受和肯定。
3、对新教师建立应当的助课补贴和物质激励制度
聘任制是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将在现有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使之更符合高校办学实际情况,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用人制度下,新教师作为师资队伍中刚刚步入工作的年轻群体,生活上的物质基础很薄,因此,除了工作压力外,生活方面也存在着压力。所以在促进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下,适当减轻新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促使新教师健康成长是高校有关部门应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新教师没有经过教学过程的锻炼,缺乏工作经验,但在岗位聘任制下,新教师不得不承担较高的工作量,许多新教师不得不直接上讲台,势必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为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应采取措施,在保护新教师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制定岗位职责时,应考虑到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对新教师适当给予倾斜政策,同时实行“助课补贴制度”。在不减少主讲教师工作量的前提下,额外补贴一定工作量给助课的新教师。这样主讲教师和新教师都有积极性,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总之,高校新教师的入职适应性问题关系到高校建设的整体稳定性,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点之一。新教师,不仅是高校师资力量的后备军,同时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只有解决好新教师入职问题,才能让新教师更快更好的步入到工作岗位中,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芬、高志军, 教育的转型呼唤教师角色的更新[J], 教书育人,2002(10): 15-17。
2、 王少非、潘岳祥,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构想[J],教育评论,2003(5):32-34。
3、 王少非,新教师入职教育,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6;35(221):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