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是民族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延边大学汉语教育研究纪实
跨境民族从设“中国语课”改称“汉语课”标志着认识上的飞跃。从用民族语到用双语是民族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形式。教学用语的选用不单纯是语言文字问题,也体现着本民族的愿望和意志,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政策性、科学性。
民族院校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性质,应在与第一语言对比的基础上研究教学特点,探讨教学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把汉语课讲成知识理论课、文学课、政治课、一般文化课,偏离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收效甚微或劳而无功。
朝鲜族是个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发达的语言、先进的文字,完整的教育、新闻、出版体系,尊师重教、有汉语汉文教育传统的民族。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多快好省途径的切入点和逻辑起点是汉字词。
关键词:民族院校;双语教学;研究
朝鲜族是先进的民族,是尊师重教的民族,是勤奋苦学的民族,是历史上有汉语文传统教育的民族。
延边大学是建国前夕,1949年4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起来的新型高等学校,是一所以培养朝鲜族干部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民族院校。延边大学的汉语教育,始自建校伊始,与共和国同龄。
1949年4月13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复同意校名改为“延边大学”(原拟校名为“东北朝鲜人民大学”,上级建议以学校所在地为校名定为“延吉大学”,后又申报改为现在的名字)。同时指出:学校的性质、任务主要是招收东北地区朝鲜族青年学生,培养具有革命思想、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人才,设有文、理、工、农、医各专业的综合性民族大学。
延边大学根据建校宗旨,在办学过程中,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还注意体现朝鲜族的民族特点。首先,在招生对象,也就是培养对象方面,规定主要招收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青年学生。其次,在课堂内容方面,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历史文化遗产,设置了朝鲜语文学科,并在朝鲜语文、历史等学科里增设了朝鲜语文、朝鲜历史等有关课程。第三,教学用语定为朝鲜语。第四,根据当时朝鲜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很差的情况,各专业一、二、三年级普遍开设了中国语课。第五,根据教学用语的实际情况和办好民族大学要有自己的民族教师队伍的实际需要,聘请了大批朝鲜族教师和干部,使全校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为朝鲜族。上述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形势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某些基本的民族特点仍然一直保持着。
建校初期,设置文学部、理工学部、医学部和农业专科。第一年首届新生本、专科总数451名,全校各学部、专科的各专业都开设中国语(简称中语)课,按各专业教学计划每周四或六学时,学习三或二学年。中国语教师仅有胡笑天、吴昌二人应急上课。
1950年1月,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批示精神,全校学部、专科调整为师范学部、医学部和农业专科。4月,在教学管理方面,组建了汉语教学的基层组织——中国语讲座。中国语讲座隶属于师范学部,但承担着全校各学部和专科的中国语教学任务。中国语教师增加了周宝成、于耀洲,吴昌任中国语讲座讲座长。
1950年3月开始创制中国语课教学体系。全课程逐渐分三部分:语音,采用北方话拉丁新文字记音、正音;语法,采用将黎锦熙< 国语文法>用日文编译成的汉语简易语法讲义,主要为图解法;讲读,根据不同专业内容选编的范文读本,进行读、说和写的训练。
1951年,地委书记兼延大校长朱德海同志曾亲自对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做过关于加强汉语学习的报告和指示,并且对汉语在延大学习生活中的地位、今后学校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因而,汉语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校内人员汉语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开始有所改变。
1953年4月,拟定中国语教学大纲,并全面改编共同课中国语教材。1953年9月,由于院系调整,撤销师范学部学科行政建制,新设七个系,直接受教务长领导。医学部和农业专科未做调整。中国语讲座改为汉语教研室,吴昌任教研室主任,隶属朝鲜语文系。11月,调入崔吉元、肖传哲为汉语共同课教师。12月,学校首次召开“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先进经验交流大会”。会上,吴昌介绍了苏联俄语教学的有关理论及实践经验,初步探讨了我校汉语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1954年9月,调入蔡映秋为汉语共同课教师。汉语教研室共有教师7名(朝鲜族1名)。10月,根据学校领导指示,对汉语教研室的教师培养提高工作及教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在检查总结报告中指出,提高现有教师的汉语教学质量,特别要在实际教学中着重研究学习汉语语法,学习苏联外语教学方法,大搞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学习朝鲜语活动。总结报告还提出,要进一步修改共同课汉语课教学大纲,编写可供三年内使用的各专业用的固定教材。
1955年,学校对教材方面要求;教材必须做到人手一册,使学生从“记笔记、抄笔记”的学习方法中解放出来。为此,大力加强学生的汉语文学习,以提高汉语文的阅读能力,同时组织力量从事教材的朝文翻译出版工作。根据当时朝鲜族中学迫切需要中学汉语课教师的情况,经中央高等教育部批准,延边大学增设中国语文专业即汉语言专业,招收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朝鲜族高中毕业生,主要培养朝鲜族中学汉语课教师,同时培养朝、汉语的翻译人才及其他汉语工作者。9月招生,学制四年。55年10月,吴昌参加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以《汉语规范化对兄弟民族学习汉语的重要意义》为题发言。载《中国语文》。12月,在全校大会上(同时邀请了州内文教单位)吴昌做了《关于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的报告,并介绍了“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的精神。自此,在汉语教学中废止使用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作为记音、拼音、正音工具,改用了试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并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及规范标准。
1956年3月在《延边大学1955—1956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报告》中指出,根据中央统一教学计划以及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规定,学生必须掌握一种外语。但我校的实际情况,全校学生都是朝鲜族,他们的汉语水平很差,所以必须把汉语教学置于重要位置,占有相当的比重,同时,为了迅速提高汉语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和科研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5月23日,学校制定《延边大学教育工作十二年规划》提出教学工作应达到的目标: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进一步全面执行或使用中央修改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进一步全面使用或执行接近国际水平的、中央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对本校特有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要加以完善和修改:①执行中央统一规章制度;②大部分朝鲜族教师要达到能用汉语文写学术论文、用汉语文讲课的水平。“改变单用朝鲜语教学为用朝鲜语和汉语教学”,“在教学方面,到1959年基本完成教学改革任务”。
汉语专业设置后,由于专业教师不足,全校学生又都是朝鲜族,缺乏训练汉语口语的语言环境,1956年8月,经学校与北京大学联系,派汉语专业第一期学生由教师崔吉元带领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借读二年。借读期间与北大东语系的朝鲜语专业汉族学生结成姊妹班,互相学习语言,并多次进行联欢、比赛,增进了彼此友谊。在借读期间还创办了《长白山》文艺刊物(油印本)。
1956年8月调入刘明章,9月调入温良为延大汉语教研室汉语教师。 9月汉语专业第二期(56级)新生52名入学, 9月从东北师大借调教师孙鹤峰为汉语专业56级学生开讲文章讲读课。10月,吴昌参加中央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语言教学工作会议”,在会上反映了延边大学的汉语教学情况,并探讨了少数民族怎样学习汉语问题。带回苏联非俄罗斯学校俄语教学大纲等资料。
1957年9月,为了补充汉语专业和汉语共同课的教师严重缺员,经中央高等教育部统一安排,由北京大学、北京师大,东北师大的应届毕业生中,分配王文光、王景霓、牟玉青、雷友梧、王复光、岳文志、李煜华等七人来校任教(相继从东北师大分配到校任教的有:58年张德明;59年吴葆棠、李多文、于忠祥;61年于寒、陈琼芝、窦英才、林慕华、郭志友。59年从吉大分配到校的有戴恩允)从而增强了我校汉语专业和汉语共同课的教学力量。
根据学校特点,把朝鲜族师生学习汉语文、攻克汉语文关作为延边大学教育革命的内容之一。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群众学习汉语迫切要求,党委决定1958年6月16日,成立“汉语学习促进委员会”,组织与指导全校师生的汉语学习。6月18日召开群众汉语学习促进大会。党委决定,停课三个月,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击学习汉语,要求经过三个月或更长更多点时间学习后,有90%以上的教师可以用汉语讲课、写科学论文、作科学报告;学生可以听懂汉语讲课、用汉语写笔记、用汉语做会议发言,毕业时可以到汉族地区实习和工作;职员一般要达到可以使用汉语做好日常工作;领导干部要达到可以用汉语写总结、作报告的程度。7月26日,党委号召,“苦战一年,胜利实现用汉语讲课这一严重的政治任务”。并提出具体措施和步骤。“将教学用语改为汉语的两年规划,力争一年实现。”“为此,必须使全体教员的汉语水平,在一年内达到能用汉语讲课水平;使学生‘四会’,达到一切教学活动完全用汉语的水平。”(58年第一学期用汉语讲课教师逐渐增加到50%,争取59年下学期开始全部用汉语讲课。)
1958年 8月16日,在延边大学校园举行延边大学(原师范学院)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工学院分立大会。共同课汉语教师分别归属各院校。 8月下旬至11月8日,全校师生员工停课停工。开始进入大办钢铁,建立校内生产劳动基地劳动。10月,由教师刘明章带领汉语专业56级学生到东北师大中文系借读。借读期间,两校学生还共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学习竞赛。两校间、两民族间,增进了深厚的友谊。11月9日—12月9日,停课一个月开展学习汉语群众运动(当时称为“汉语学习大跃进)。汉语专业全体教师和学生,分别下到每个学习班辅导全校教师、干部、学生突击学习汉语。 12月14日,党委号召,年底前70%的人过汉语关。12月18日,汉语学习促进委员会提出《汉语过关方案》。12月校刊发表吴昌以《继续鼓起革命干劲,两个月内完成汉语学习突击任务》为题的文章。12月22日,吴昌代表汉语学习促进会以《提高汉语质量,巩固跃进成果》为题,做了总结报告。报告中指出,仅仅两个月内完成了突击学习汉语的任务。全校90%以上的师生员工考试都过关,成绩是巨大的。但面对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许多困难,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我们要不断提高汉语水平,巩固跃进成果,为完成很好地掌握汉语这一伟大的政治任务而继续奋斗。载延大校刊59年1月。
1959年1月28日,延大校刊发表吴昌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为题的文章。 3月5日,为了向党和人民汇报汉语学习成果,我校汉语学习全部情况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 在东北师大借读的汉语专业56级学生,日夜奋战,编译出《汉语成语词典》,向建校十周年校庆献礼。3月13日,我校开设“汉语讲座”、“朝语讲座”。“汉语讲座”的开设是为了帮助朝鲜族教职员巩固汉语学习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程度的同志们的要求,分别开设了初、中、高级三个班。另外在领导干部中还开设了古文班。
为了解决汉族教职员学习朝鲜语的迫切要求,汉语教研室在校党委的积极领导和支持下,安排朝鲜语教师开设了“朝鲜语讲座”。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互学语言的热潮。为适应需要,吴昌、温良、王文光举办“汉语会话广播讲座” (1-7),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崔吉元、金祥元编成“朝鲜语简易会话”,后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 6月26日,语文系举行首届科研报告研讨会。会议贯彻百家争鸣的精神,会上听取并讨论了吴昌以《试论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发展》为题的报告。 7月,汉语专业首届毕业生方元成、李海山、李菊淳、金甲年等留校任教,金世杰任系秘书。
随着形势的发展,必须把学校办成以朝鲜族为主的多民族共教互学的民族大学。延边大学建校初期,学生全部是朝鲜族,领导、教师、干部是朝鲜放,使用的教学用语、工作用语也是朝鲜语。在当时朝鲜族人才奇缺和当时延边大学教职工和学生都是朝鲜族的实际情况下,把学校办成培养朝鲜族干部的单一民族大学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汉族及其他各族所需人才可以由延边以外省内其他大学来培养。到1958年,朝鲜族人才奇缺的情况已经有所缓和,延边大学师生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生毕业和到重点大学进修回校一批教师;外校分配来一批教师,学生入学汉语水平提高,学生急切要求尽快掌握汉语奔赴祖国大舞台施展本领等等),州内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才的需要也相应增大,而靠州外大学调入的人才数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延边大学培养人才的任务需逐步扩大到其他各族,把培养其他各族人才也列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很有必要的了。因此,到1959年,学校决定招收一部分(20%~30%)汉族以及其他各族学生,报请省委、州委批准。得到批准后,9月,全校招收新生368名,其中在数学、物理、生物三个专业首次招收朝鲜族以外的部分汉族及其他民族学生。
招收各族学生以后混合编班,在混合编成的班级里,教学用语必然要使用共通用语——汉语。因此,从1959年开始,学校决定教学用语为朝、汉语文兼用。为此,在朝鲜族师生中,大力加强汉语文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汉语文水平,以达到学生能听懂用汉语讲授的课程内容,教师逐步用汉语授课,学生则被培养成能够运用两种语文的朝汉兼通的人才。
1959年 10月,延大校刊发表吴昌以《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为题的文章。11月29日,为了继续加强汉语学习,建立了“延边大学汉语学习业余大学”,设初、中、高级三个班,另设一个古文班。全校朝鲜族教师、干部基本上都参加了学习。 学生课程中汉语公共必修课从每周4学时增加到每周6学时,一直学到毕业。此外,还强调了“汉语日常化”,把教学用语逐步改为朝、汉语兼用。
1960年1月,成立“延边大学红专学院”,校党委书记金文宝任院长。设业余政治科、业余文化科(包括小学班、中学班、大学班)、业余汉语科(包括文化班、初级班、高级班、古文班)。1月12月,教务处主持召开了教职工业余汉语学习经验交流会。会议从业余汉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总结出业余汉语教学的成功经验,也找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月24日,学校召开学习汉语表彰大会,表彰了10个先进集体和94名先进个人。 4月1日,学校召开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群英会)。有16个先进单位、45名先进工作者和93名先进学生参加大会。汉语教研室在汉语教学中成绩突出,不仅承担共同课和汉语专业课的全部教学工作,而且通过担负全校教职员工业余汉语教学工作,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汉语水平的基础力量,从而形成人人说汉语、写汉语的新风,改变了全校的用语情况。因此,被评为先进单位,在全校大会(群英会)上受到表彰。
1960年7月,汉语专业56级毕业,金载渊、李相英、朴春范等留校任教。9月1日,汉语专业59级,由教师金甲年带队到东北师大中文系借读1年。 9月7日举行1960年新生开学典礼。这是招收新生最多的一年,是全校各专业(除朝文专业)均招收朝鲜族以外的汉族及其他民族学生的一年,643名新生中有200多名非朝族学生。各专业打破只招单一朝鲜族学生模式,扩招部分汉族及其他民族学生,设立民族混合班,共教互学。鉴于单一朝鲜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大部分学生汉语能力过低,不能满足在校学习和社会工作需要,设立民族混合班,可以在校期间互学互用语言,广泛采用统编的汉文教材,能阅读大量汉文参考书,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1961年1月22日,根据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结合我校实际,校党委制定了贯彻这一方针的五项具体措施。其中特别提出要“加强汉语学习,提高汉语水平”。5月17日,根据东北局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大跃进”以来超越客观需要和主观条件,使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过快、规模过大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校的几个专业进行调整。调整后,原7个系16个专业减少为5个系10个专业。
学校考虑到民族大学需开民族理论等课,增加学习汉语学时,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特点,把学制从四年改为五年,并报请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数、理、化专业1959级按5年制综合性教学计划执行,文科(本科)专业从1961年开始,学制改为五年。 6月23日,党委召开会议对学生汉语和外语提出要求:朝鲜族学生毕业时,汉语水平要达到能够撰写论文、作报告和讲课水平,以外还要学习一门外语;已掌握汉语文的其他民族学生要学习两门外语。为此,各专业增加语文(汉语和外语)学习时间。
1961年下半年新制定的教学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等学校教师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科技人才。毕业生要达到(朝鲜族学生在语文方面)能用汉语文从事教学工作,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同时,掌握一种外文,能阅读本专业有关的外文文献书刊。根据延大的特点,各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增加公共汉语必修课时数,增设外语课。为了使朝族学生掌握汉语文,从1961年开始,以预备班的形式在第一学期集中学习汉语文,不安排专业课,第二学期每周再设6学时,以便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汉语能力。从第三学期开始学习外语,共学四个学期。
在朝鲜学生学习汉语文期间,汉族学生以及已掌握汉语文的其他各族(包括朝鲜族)学生学习第一外语,在朝族学生学习外语时,再学习第二外语。
1961年10月16日,汉语教研室担负着全校汉语共同课和汉语专业课的双重任务,拥有教师24名。为了解决任务繁重,人员过多的问题,把原来的汉语教研室分为两个教研室。第一汉语教研室即汉语共同课教研室,任主任温良,副主任刘明章。第二汉语教研室即汉语专业课教研室,任主任崔吉元,副主任王复光。 其他课教师,分别归属语文系文艺理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教研室。
1962年4月9日,吉林省教育厅批准延边大学“除体育系外,其他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制”。学校的性质、任务是“以培养中等师资为主的综合性大学”。6月,学校对现行教学方案又进行了修订,其中要求继续加强公共汉语必修课。各专业具体安排汉语课时是第一学期为每周12学时(另外保证自习时间24学时),第二学期每周6学时,第三至第六学期则学习外语。汉族以及已掌握汉语文的其他各族(包括朝鲜族)学生在这个时期学习第一第二外语。 7月,在延边大学召开了延边地区三所高等院校(延大、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刘明章以《延边大学汉语共同课教学特点及教学安排》为题介绍经验,金载渊以《谈读——本书< 我的一家的好处》为题发言。 9月,崔吉元、刘明章参加吉林省语文学会成立大会,提交的论文收入论文集。刘明章交流的论文《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特点及几个教学法问题》。
1963年7月29日,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延边大学调整后继续办的专业有:政治、朝文、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等6个专业,学校发展规模为每年招生150名。 此次调整对1961至1962年间教学用语也进行了调整。即一部分汉语水平较差,因用汉语表达不清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朝鲜族教师,重新使用朝鲜语文进行教学。同时,对这些课程改用汉、朝语分班讲课。 9月,恢复了从前只招朝鲜族学生的做法,暂停对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招生。
1963年 9月,刘明章为延边教育学院撰写《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原则》。《汉语教学法参考资料》编成铅印以教务处名义发给各专业学习参考。12月12日,党委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党委书记李羲一做《为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高等学校是培养青年一代的教育机关,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地方。因此必须以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根据这一特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教学进行。要加强教学工作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1964年8月14日,召开党委会,听取全校各专业学习外语和汉语的情况,然后做出决定:自然科学系统仍把俄语作为公共必修课,社会科学系统把俄语作为选修课,继续加强汉语学习,提倡朝鲜族师生汉语日常化。
1965年1月17日,学校召开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党委书记李羲一的总结发言,认为要“解决我们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是从办学方向上解决,二是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解决”。由于办学方向已定(民族性、师范性、综合性、地方性),所以“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任务便是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8月16日,党委召开工作会议,共开12天。党委书记李羲一做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总结发言,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的七项具体任务,第五项就是要“加强汉语学习”。
11月26日,党委提出文科教育改革计划,其中还提出:由于民族杂居地区的特点,理科各专业和政治专业除招朝鲜族学生以外还要招收汉族及其他民族学生,并编成混合班,理科课程使用汉语文教学。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大革文化命。直至粉碎四人帮,才重新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汉语共同课,才又恢复。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每周2学时,开一年或每周4学时开一学期写作课,培养朝鲜族学生的汉语实用写作水平。
1977年4月13日,学校颁布《关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11月29日,学校制定《1977级教学计划》。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制定的第一个正规化教学计划。 12月20日,延边州委决定,恢复延边大学的性质(民族性),把招生的民族(朝鲜族和汉族及其他民族)比例由“文化革命”中的3:7改为7:3。
1978年3月13日,举行77级新生开学典礼。这是“文化革命”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第一批新生。招生专业有:政治、朝文、中文、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七个专业,共343名。
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全朝鲜民族和延边地区需要,逐年恢复了一些专业和增招了一些专业,越来越突出了学校的性质,体现了民族性和地区性的特点。“要把延边大学办成文、理、工的以朝鲜族为重点的培养各族人才的综合性民族大学”,“既要承担培养延边地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文、理科专门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又要担负培养民族中学教师的任务”。(1983年4月《延边大学教育改革的初步设想》)
为达到培养目标,以高等师范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为蓝本,制定和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适当安排综合性大学所需要的基础课程。
在教材与教学大纲方面,除了有关朝鲜语文、朝鲜历史等学校特有的课程需要自编外,其余课程基本上都选用全国通用教材和借用同类兄弟院校所推荐的教材。
教学用语方面,有的专业有的课程实行朝、汉语兼用。 为提高表达能力,普遍加强写作课。
11月,吴昌、慎和范参加长春举行的“全国高等院校写作学术会议”就写作教材出版问题和写作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979年4月27日~5月5日,刘明章、吴昌参加在南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 刘明章提交的论文:《延边大学三十年来汉语教学与研究回顾》。吴昌提交的论文:《朝鲜族学校的汉语教学问题》。 会上一致同意成立《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并推举吕叔湘先生为名誉理事长,中央民院马学良教授为理事长,刘明章为副理事长,吴昌为理事。此次会议正式代表有17所民族院校,列席代表8所院校。应邀与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北京语言学院等9个单位。共提交论文40多篇。会后,由中央民院罗安源和我校吴昌等组成论文编辑工作小组,将此次大会的论文编辑成《汉语教学与研究》,交由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 学会的成立是民族院校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工作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学科意识的成熟。
7月,恢复汉语专业函授教育招生。 11月,设汉语研究室吴昌任主任,由汉语研究室筹备创办编辑《汉语学习》工作。吴昌在延大学报3期发表《从语言和言语的区别,略谈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2月,吴昌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吉林省社会科学报告会上,以《从语言和言语的区别,略谈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言;该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获得大会论文荣誉证书。
1980年8月4~13日,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第二次年会。刘明章作为第一副理事长出席并主持了会议,在会上做了《学会发展形势和今后任务》为题的工作报告,并宣读论文《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特点及几个教学法问题》。座谈时,新疆的同行戏说,“你们(延边)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会下新疆出版社的同志找我和徐文渊(延边教育出版社)很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没和你们联系,就用了你们出版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汇》,将朝语换成维语、哈语出版了。”我们学着鲁迅先生的话说:“好事,版权所有,欢迎翻印,共同为兄弟民族做贡献么。”1980年4月崔吉元发表论文:《语法一一翻译教学法弊多少》。
1981年5月,慎和范被选为吉林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
1982年10月在吉林省写作学会二届年会上慎和范被选为副秘书长,姜国学为理事。
1983年11月,崔吉元被选为全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会副理长。
1984年12月,姜国学被选为全国民族院校写作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1985年11月,“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会”改名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崔吉元为副理事长,刘明章为顾问。
1985年12月,姜国学被选为吉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石恒丕被选为吉林省演讲学会理事。
1986年5月,汉语系写作教研室邀请朝文系、中文系、函授部的写作教师,召开了“写作学科学术信息交流会”。并且有教务处、各系领导和学生代表参加。
会议重点发言之后,就有关写作学科的建设和写作教学的改革问题展开了讨论。在交流了国内外各方面的有关信息之后,大家认为必须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教学体系,从现代化、科学化的高度去研究改进写作学科,并且深入探讨其内部规律,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这一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
1988年1月,汉语系举办第二届双语、语言对比学术讨论会。会议总结了第一届讨论会以来延边地区双语及语言对比的学术活动情况,宜读了6篇论文,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12月18日,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来校传达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组长何东昌同志的指示,“要把对外汉语教学的有关成果用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和最近结束的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并介绍了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的总趋势。汉语水平考试部的专家对延大88级入学时曾用民族语言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进行了“汉语水平”考试。
1989年5月13日,经校长办公室研究决定,成立公共语文教研室,由汉语系代管,写作教研室主任慎和范主持工作(大学语文)。在89级试点开设共同语文课。汉族学生使用统编教材,朝鲜族学生用自编教材。
1990年11月23日~25日,为了改进汉语教学,国家汉办考试部应汉语系和州教改办的邀请,派专家四人来延边,对延大及龙井市朝鲜族小学、初中、高中近600(中小学实际参考358名)名学生分别进行汉语水平测试。我校有230名参加HSK考试,其中达标的211名,均按成绩颁发了国家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证书。
1991年7月25日,大学语文教研室由史云谋主持工作(南勇主持写作教研室工作)。 9月5日,制定延边大学朝鲜族班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此前此后,在学术活动中交流的论文有:崔吉元:《双语问题——国内外他族语教学法的新趋向与我们的汉语教学》(82年)、《论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的科学化》(82年)、《开展多学科的朝汉双语的研究工作》(84年)、《朝鲜族学校双、三语教育形态》(89年); 刘明章:《国内第二语言教学形势与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任务》(81年)、《开创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新局面》(86年)、《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实践中来》(91)、《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探讨》(92年); 慎和范:《论写作教学在培养养人才中的地位》(86年)、《高等学校写作教学方向初探》(89年)、《朝鲜族学生汉语言语行为障碍的文化探析》(92年)、:《应用文写作过程的逻辑建构》(92年)、《常用文体的语体形式建构》(88年)、《论写作过程的逻辑构思》(87年)、《写作过程的系统分析》(86年)、《写作过程的系统逻辑论纲》(87年); 陈福宝:《民族院校汉语写作教学系统工程论纲》(90年)、《控制论写作教学模式初探》(91年)、《朝鲜族大学生汉语写作思维模式初探》(95年)、《汉语写作构段思维模式及训练方法》(95年) 南 勇:《朝汉写作方法比较》(92年)、《思考、写作、思维发想模式》(91年)、《关联思维、主题思想、思维模式》(92年)、《写作信息储存系统的建构原理》(92年)、《主题段说略》(93年);石恒丕:《写作教学改革的语言民族性》(88年); 姜国学:《现代应用文的时代特征》(86年)、《实用文体价值论》(88年);史云谋:《应用文的功能要素结构研究》(92年)、《记叙文建构及其成品的逻辑探寻》(90年)、《悖论研究及在论说文写作中的应用》(89年);这一阶段,还公开出版了三部著作:姜国学等合编:《写作学》,四川民族出版社。(85年); 史云谋、慎和范、陈福宝、南勇等合编:《中国实用写作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92年8月;南勇、慎和范等合编:《应用写作与训练程序》,延大出版社,94年。
吴昌、崔吉元等老一代朝鲜族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的开拓者,筚路蓝缕,创业艰辛,功不可没。经过多年的开垦、耕耘、探索,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91年5月29日,新疆各院校汉语教学考察团一行12人来我校访问,同汉语系教师举行了座谈,概括地说介绍了下列几点:
1、延边大学现在是以朝鲜族为主的多民族共教互学的民族院校。有的专业(朝文专业)用民族语——朝鲜语授课,有的课程(如朝鲜族中学XX课教学法)用朝鲜语授课,民族混合班用汉语授课。教材除特有的课程,如朝鲜语文、朝鲜历史等自编外,提倡使用汉文通用教材、教学参考书。
2、建校初期,学生全是朝鲜族,教职员工基本上是朝鲜族,教学用语自然 使用朝鲜语。单独开设一门共同课,当时称“中国浯”,后来改称“汉语”。这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人们祖国观念的增强,对祖国、民族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跨境民族有些问题不同于内地民族。
3、民族院校教学用语的选用是全民族关注的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由单一民族院校发展成以朝鲜族为主的多民族共教互学的民族院校。教学用语从用单一朝鲜语授课,到朝汉双语兼用,这是一次飞跃,是一次很大的变动。民族院校选用教学用语全民族都很关注,当年州人大代表、州政协委员提出质询,学校校长、书记到场答辩、申述。
4、汉语教学形式:民族语授课期,经过细水长流,分散教学阶段,每周4~6学时,开二三年;突击教学阶段,集中一两个月学习汉语;集中教学阶段(类似预科班),第一学期不上专业课,汉语课每周12学时,其余课时上政治、体育等共同课。第二学期每周6课时汉语课,提高巩固。双语教学阶段,民族混合班用汉语教材,用民族共通语汉语授课。不论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并不是单纯技术措施,而是体现了朝鲜族师生的愿望、要求,民族的意愿,党委集中上下意志做出的决定。实践证明,民族高等院校走双语教学的路是有利发展的康庄大道。
5、明确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至关重要。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它既不是本族语教学而是外族语教学,又不是外语教学,而是祖国共通语教学。朝汉民族历史交往源渊流长,朝鲜民族有汉文化教育传统,朝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这都是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和逻辑起点很重要,汉字词就是对朝鲜族快速汉语教学的逻辑起点。
6、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掌握汉语的能力、汉语交际能力。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关系到汉语教学的成败。切不可把汉语课讲成政治课、文学课、理论知识课。
7、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汉语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汉语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教师备课主要备训练方式,课堂有足够的训练量,教学才有成效。汉语实践课观摩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活动,训练成效,而不是看教师的演讲水平。让学生堂堂有所得,汉语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有“胜利的微笑”。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汉语课“浪费青春”让学生“在汉语苦海中暗渡”。
8、高校汉语教学是动态的,与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息息相关。中学汉语水平提高了,大学汉语教学自然水涨船高。
建校初期,汉语教学除成人特点外,汉语水平基本上与中学相当。延边1948年统一从初中一年级设汉语课,1951年改为从小学五年级设汉语课,1956年又提前到小学三年级设汉语课,到1963年又调整为从小学二年级设汉语课。随着中小学课时的增加,汉语教学的加强,大学入学新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大学汉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课型也相应变化。1980年我们在新疆曾戏说,中小学汉语教学研究完全成功之日,也就是大学汉语教学彻底结束之时。现在看来这并不是笑谈,民族中学早就提出培养“朝汉兼通”的人才,当然要达到“兼通”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毕竟有一天要达到目标厂让我们齐努力,创造条件,迎接这一天早日到来。
9、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受社会条件制约。国家的发展形势,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语文政策的制定执行,都制约着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语言学界、语文教育界、外语教育界、对外汉语教育界的举动,影响和推动着汉语教育界的改革。
建校初期,我们用“北拉”注音、记音,语法用黎锦熙的体系,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后,用汉语拼音方案学说普通话,语法用统一的暂拟语法教学体系。全国推广普通话载入宪法,普通话成为国家的宣传语言、教学语言、工作语言、交际语言,教学不仅有了明确标准,而且有了法律依据。这些现在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当年曾困扰我们,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是很成问题的问题呢。
“红领巾教学”模式曾困惑我们多年,语文界“精讲多练”原则,语言界语言与言语的讨论,外语界直接法的讨论、句型的引进,都促进了我们汉语教学的改革,引发出理性的思考。特别是“国家汉办”的成立,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震动很大。88年末“汉办”的负责人来校传达会议精神,介绍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的趋势,考试部的专家并对88级新生进行了HSK测试。理念为之一新。90年考试部的专家又应邀为延边中小学和延大学生近600人进行HSK测试,帮我们摸清了底数,推动了教学改革。促使教学从注重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型转变,从只注重书面向注重口语转变,从只注重课内精读向注重阅读面、阅读量、阅读速度转变。教委主任何东昌同志指示:“要把对外汉语教学的有关成果用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成果,推动我们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增强学科意识,建设独立的学科。
10、民族院校的汉语教师担负的使命是重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汉语教学的改革与举措关涉到政策性、民族性、科学性。汉语教师不仅仅是汉语言文字的工作者,而且是党的民族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宣传者。汉语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汉语言文字理论基础和熟练地运用能力,要有丰富的教育心理教学修养和娴熟地运用技巧,要有总结教学经验、升华理论的科研能力,更要有一定的政治、政策水平、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爱岗敬业勤业的精神,甘愿为兄弟民族服务的饱满热情。这才是个合格的汉语教师。
那种认为会说汉语就能教汉语的论调已成为历史笑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个独立的学科,应该有自己地地道道的专家,堂堂正正的学者。
新疆高校多,同行交流切磋机会多,相信新疆的同行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交流气氛热烈,还询问了汉语专业方面的问题。新疆同行感慨地说:“你们是双语教学的先锋,民族院校的楷模。”
1994年10月17日,根据延大人字(1994)17号文件决定,公共语文教研室由师范学院代管,慎和范、史云谋、李君等调到公共语文(大学语文)教研室工作。
2002年8月,崔健被选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柳英禄为理事,刘明章为顾问。获荣誉证书专家名单中有吴昌、崔吉元、刘明章,柳英禄获科研奖。
2002年9月,公共语文教研室(大学语文)重又划归汉语言文化学院。现由年富力强的赵立教授主持工作,青年教师有研究生学历或懂朝鲜语。他们担负全校汉朝族班全部教学任务(一年,每周二学时),已编写出系列教材。朝族班教学仍定性定位为第二语言高级汉语教学,又引进NHK国家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推进了教学改革,促进汉语文教育对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003年以后,汉语言文化学院对双语教育做了许多工作。2006年8月17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增补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曹秀玲教授为第八届理事会理事。2007年下旬,在乌鲁木齐举办第五次双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举行第九届理事会选举。曹秀玲被选为副理事长,大学语文教研部主任赵立教授被选为理事。同时,举行第三届双语教学与研究科研成果评奖活动,汉语言文化学院获先进单位荣誉。
后学转精,相信他们定能开创伟业。
2007年12月
参考文献:
1、延边大学汉语系大事记,汉语系大事记编写组,1993年11月;
2、延边大学汉语系大事记,汉语系资料室,1997年3月25日;
3、延边大学校史大事年表,< 延边大学校史年表>编写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