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绪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范畴也随之日益广泛和多样化,艺术设计的产物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然而在教育模式上还存在着只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
实践作为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最终体现途径,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里已经得到了他的重要性。
早在1919年在德国建立起来的包豪斯教学机构提出了教学、研究、实践三为一体的教育理论体系,并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典范。包豪斯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三种,首先是预备教育阶段,这个阶段里学员们主要学习作坊里的材料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教学内容,为期为6个月,第二阶段是作坊教育阶段,作为包豪斯教育的重要特征性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学员们在实习作坊需要通过三年的实践方式接受作坊工艺和形态美学方面的教育。第三阶段是工地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员们在建筑现场进行通过手工方式共同建筑训练。可见包豪斯的教育体系的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性作坊工艺和实际生产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工艺家。[1]
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已经对包豪斯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培养社会性设计人才作为了教学理念,这也正是社会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变化所提出的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所制定的。
但是,在现实艺术设计教育中,由于所有的理论滞后于实践一样,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总是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这一点在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一方面是迅速崛起的经济建设浪潮,一浪高一浪,信息产业的更替几乎冲击着一切领域。在中国植根的现代艺术设计不得不仓促上阵,以非常不成熟的理念与实践,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产业革命的挑战,为中国的产业化建设提供着力不从心的服务。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需求的高起点,批量化,又逼迫着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这一点可以透过目前在中国高等院校遍地开花似的建设起来的艺术设计学科看的真真切切。
还有另一方面,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又十分令人难以满意。社会不满意,主要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业内不满意,主要是因为设计教育的方法还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2]
要想解决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社会需求与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就必须结合实际,在实践教学领域中突破创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良好的教学平台。
第一章 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艺术设计的现状比较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我们知道,中国的高校招生历来分文理两大类。而艺术设计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又有近二十几年的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各地各校不分是否具备条件一窝蜂地设立艺术设计专业,更使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模糊不清。[3]
嘉应学院牟琳先生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对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台湾大叶大学造型艺术系、清华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进行比较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广泛加大了各地各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严格划分专业界限外,全体学校都是以某一专业为主向其它专业延伸的深度和广度则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第二、对专业实行三级细划严格界定专业,各自形成独立的教学系统互不介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长期的工艺美术教学使它们形成了这种模式。
第三、国内院校极为重视政治理论教育,除香港中文大学外,都在这方面显示出非常突出的特征。清华大学没有列出这方面的课程但也决不会少,虽然这种教学常常流于形式但是学校却从来没有放松。
第四、忽视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点在内地的学校中表现最为明显。
第五、对艺术设计的媒体或者说使用的技术手段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传统观念,而几乎所有国内学校忽视影响艺术设计的科学技术。而这一点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艺术基础教育中都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综上所述,现代设计教育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促进力量。这一点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建立新思维、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体系。
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艺术教育成熟,在20世纪60年代只有两所院校,原来只在艺术和轻工院校里设置,现在综合大学、工科和师范院校中也纷纷开设设计专业中专和成人教育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代艺术设计的几个主要学科专业我国都已建立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各种不同的层次比较齐全。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总体还很年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教育思想和方法陈旧。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还普遍存在专业求多求全专业划分过窄专业界限太清、缺乏交叉综合。教学方法为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 以传授技能为主的师傅带徒弟等方式缺乏启发式缺乏对话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1)教学内容陈旧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而课程内容仍以不变应万变;
2)专业知识面太窄适应性不够;
3)轻理论重技能;
4)专业与基础脱节;
5)设计艺术与科技脱节科技知识太少;
6)重纸面和模型效果轻综合能力训练;
7)学生负担过重布置作业缺乏科学性,学生忙于应付不利用培养学生创造和自学能力;
8)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大多数设计专业, 由于投人不足专业书籍缺乏工作室太小,设备简陋计算机及现代多媒体设备不足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科研的需要。
2、结构体系不完善。设计专业现有博士、硕士、学士、专科及中专五个层次的人才结构体系。如何进一步明确各层次的分工任务各自办出特色还不够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教育没有在各自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现在中专与大学开设的课程差不多,一方面存在中专有攀高的间题但也反映本科教学的特色和优势不足的间题。
3、教学科学管理较弱与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在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强调专业特点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有的教师上课放任自流养成学生自由散漫。教师打分随意性大、感情用事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文件大纲、计划、教材等不全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现代设计学科发展快师资缺乏、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不合理本科教本科、专科教本科等现象还存在同时有一部分教师由绘画、工艺美术和机械、材料等改行,缺乏全面系统训练尽管有高职称、高学历但从事新学科工作尚显不足。不少专业教师缺乏市场、工程等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一些专业教师流动性大热衷于创收教学已成为第二职业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自我提高意识淡薄,教师知识单一,有待更新、充实、提高。
4.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现在国内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和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以照搬外国办学模式开始的解放后照搬苏联的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又派人到各国去留学,又引进了一些模式。近几年工程教育又有偏向美国模式的倾向盲目追求、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还比较明显。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适合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和各校特色的办学模式。
5、“产、学、研体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科学技术、设计开发力量学校又缺乏市场和商品化实践基地,建立互补、互利的产学研机制对企业和教育部有帮助。但由于企业承包,企业管理者普遍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难以把产学结合提到议事日程上。[4]
第二章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对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艺术设计而言,从艺术设计本身的概念来讲它是一门贯穿于人类社会的交叉性学科,我们可以把人类生存的环境搭建成人、社会、自然这三种元素组成的三角形构架,那么艺术设计则贯穿于整个三角形构架之中,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属性。人与社会之间作为符号的属性形成了商业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人与自然之间作为工具的属性形成了工业设计(product design) ,社会与自然之间作为环境构建的属性形成了建筑设计(environment design)。[5]由于艺术设计的这种自然属性,它的体现也自然离不开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实践教学理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设计艺术教学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领域。
一、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是推进设计教学全面发展,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适应社会、贴近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造就大批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实践教学还包含着创造先进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是学院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实践教学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突出实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双重性,让学院、学生、社会三方面的资源达到共享。学院与社会上的企业联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入社会并创造价值;学生与企业联合,在实践中找到不足,丰富自己,为将来真正的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创新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应该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社会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1、课程的设置要有针对性,针对具体的专业设置课程。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例如:广告设计专业,我们就可以增加一些电脑的辅助设计课程,让学生边学边练。
2、理论课和基础课强调适应性。打破狭隘的基础课和理论课教学格局,使基础课适应专业课的需要。例如:改色彩静物为装饰色彩,素描改为设计素描等。
3、专业课的实用性。制定教学改革方案时,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学的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实用性、理论教学的适应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对专业课教学、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强调其实用性。
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的思路与导向
1、准确定位,整体统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具有生产、服务、管理能力的一线高级技术型专门人才。
首先,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 大力培养“ 双师型”教师。所谓“ 双师型”教师即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教学过程规范化。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每个学生具体的专业研究方向,具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具体专业的实践学习。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保证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2、教学与社会相结合培养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可分为两种: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为主,加大课堂的实践训练。着重解决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的掌握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校外实践基地,以每个基地为一组,进行实践教学。教师安排课题(可以是企业的某些项目)设计与制作。在学生实习过程中, 做到定学时、定岗位、定教师进行定期辅导,使学生和教师在实践中都得到提高。
3、完善以实践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首先,调整课程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依据教学规律和其他同类院校的教学计划的同时,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以往的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结合实际将授课时间集中分段或分段集中进行调配。
再次,采取趣味课题法,在整个教学计划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安排一些与实际相联系的课题,如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我们的作业就是为公司和厂家做的新产品的包装。最后,根据培养目标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实习并配有辅导教师,让学生到社会中锻炼检验自己,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有生命的,是多种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的教学中常规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实践教学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强化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处近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直接就可以胜任毕业后的工作。
第三章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设计性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比以往任何时代尤为重要。
1、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工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1)科学认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进步及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高校的实践教学在整个高等教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并最终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科学实践的过程,人们通过仔细观察不断实践认真分析科学总结和反馈不断提炼和升华才能建立起科技发展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向新的科学领域不断探索直到取得新的发明或发现。
2)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
2、设计性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创新人才与创新能力
2)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新意识的培养;
②创新思维的训练;
③创新能力的培养;
④创新品格的塑造。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主旋律
1)创新能力不是天赋,它和其它能力一样通过学习和训练是可以培养的,每个人的创新潜能都可以通过培养而释放出来。创新能力主要侧重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
2)设计性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在较长的时间内我国的高校实践教学过分地强调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接受科学实践的初步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因而引起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要求贯彻的过死,把训练看得过重,在每项实践过程中都要定要求、定内容、定步骤,学生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做实践,思维定式严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这种常规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种种弊端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一方面不断充实和加强现代化高科技内容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设计性实践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设计阶段先由老师提出实践要求介绍有关背景材料和信息并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予提示随后学生根据要求查资料、设计实践方案,其间还可和老师讨论。第二阶段是实践阶段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实践,正确调节和使用仪器设备观察现象、测量数据、思考和分析问题,其间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性指导。第三阶段为书面小结阶段,最好是以论文形式提交实践结果或创作出设计作品。设计性实践的各个阶段始终要求学生去主动学习与创新始终贯穿着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设计性实践在高校中普遍受到重视,认为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进步。
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方案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灵魂、是创新。越来越多的实践已经证明,设计性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性实践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地位与作用是传统实验无法比拟的。
1、改进、改造、更新艺术设计实践课程内容
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在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智力因素的同时兼顾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通过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想象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改变与更新传统的验证性实践内容为设计性实践内容,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数码拍照与电脑制作的有机结合对 于包装设计、广告设计、装演设计、服装设计、形象设计等有着传统拍摄无法比拟的作用。
2、注重设计性实践的层次性
1)实践内容的层次性认识的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简到繁,因此设计性实践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不同内容的实践,使学生在基础实践、综合应用实践、研究创新实践等实践内容层次上得到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
2)实践过程的层次性。无论是实践内容还是每个实践中的各个环节,我们的目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符合认知规律,这就是在设计性实践内容安排上由“创新观念与意识的理解过渡到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形成”,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从而培养创新人才。
3、实施全开放式艺术学基础实践教学新模式
艺术学基础实践的内容和方法都愈来愈要求开放式教学。多年来的开放教学已初见成效,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认真总结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艺术学基础实践必须对学生早开放、全开放。早开放就是学生进行艺术基础实践时,就对其开放;全开放就是实践内容开放、方法开放和时间开放。
1)内容开放
开放实践内容主要包括预备性实践、必做实践预习、综合性实践、设计性实践、研究性实践等。
设计性实践一般说来只是向学生提出目的和要求交代具体实践任务,而没有计划框框、定调等,没有限制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掘潜能。因此对于设计性实践,就更加要求开放式教学。
2)时间开放
时间开放包括规定、预约、自由开放时间。规定开放时间就是将开放实践纳人常规教学轨道,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表上安排一定学时引导学生做开放实践,预约开放时间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实验室预约登记实验室安排开放时间。
3)实践选题的开放
实践的选题,尤其是设计性实践的选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其实践选题也应充分地开放,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如摄影实践,就专业摄影来说除开放传统的135彩色外光拍摄、135黑白外光拍摄实践项目外,可以创建先进的数码拍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拍摄过程中探索如何通过先进的数码相机通过电脑设计创作包装设计、广告设计、装演设计、服装设计等作品。总之我们必须按照因材施教,讲求高效的开放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逐步将开放实践,纳人正常的教学轨道,列人教学大纲和考核范围。
结 论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设计艺术的价值在于它不断的为社会和人类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愉悦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也决定了设计艺术必然是与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学科。设计的最终目标必需在实践中实现设计艺术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同时,愉悦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市场从而体现其价值所在,这就决定了设计艺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曾有人说:艺术是我,设计是他。艺术是自我精神境界的个性宣扬,其价值评判标准不完全由社会一方面提出;设计则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价值评判标准由社会提出。
设计艺术本身就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断进行创新的活动,没有创新的设计艺术必定没有生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是人整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架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支柱。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它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行为,是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思想动力,是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所以,设计艺术教育强调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性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进入社会实践来体现其意义。
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通过实践体现出社会价值的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里将会起到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云珠,“包豪斯的设计教育过程与作坊教育中的建筑建设计划”,韩国广星大学校论文集第20集2卷,P323。
[2] 牟琳,“浅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及其教育现状”,嘉应学院高校论坛。
[3]牟琳,“浅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及其教育现状”,嘉应学院高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