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沈福实:试探美术史论课程的教育创新


2007-07-11 阅读次数:

试探美术史论课程的教育创新

摘要:
高等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史论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倡导和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我们在美术史论课程的教育创新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借鉴法国的主题教学,解构原有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以主题的方式重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变单纯的理论讲授、相对静止的课堂教学为师生互动的与具体的美术作品的评析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并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美术史论教学;主题;解构;师生互动;手脑并用
一、史论教学的现状
史论是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对学生美术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史论教学仍然很单一,仍处在一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在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现代化的今天,史论教学的这种状态显然有些滞后,有些与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要求不相适应。具体而言,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以教材为中心”,而忽视了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和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十分强调的是知识、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建国以后,由于受到了苏联凯洛夫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对知识、理论系统化学习的强调达到了极致。大多数的理论教材已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也是按照较固定的理论框架按部就班,从前至后,面面俱到地来进行教学的。对于艺术院校史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系统地学习理论,应该说是较为适合的。但对于艺术院校的非史论专业和实用艺术院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头疼之事,更何况是对理论的系统学习呢?因此说,我们以往在史论教学当中,之所以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分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没有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具体实践找到他们学习理论的兴奋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对整个知识系统的进一步把握。
(二)注重新观点、新体系的介绍,忽视了对美术作品的具体批评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当中,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能否对知识、理论的系统的讲解,以能否引入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体系作为评判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标准。面对这种不合理的评价制度,教师缺乏冲破束缚的勇气、魄力和应有的条件,因而客观上造成了抑制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严重后果。这种情况,在当今的学术背景下,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来加以衡量,即使是对于那些以纯粹理论研究为主的院校来说,也不是完全适宜的。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最大弊端就是使理论课从概念到概念,从教师下定义到学生背定义,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死气沉沉、了无兴趣。教师讲,学生听,双方满足于听懂课、会做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总结我系史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当我们的理论教学与对美术作品的具体批评相结合的时候,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对于学生来说,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薄弱
艺术院校的学生普遍形象思维发达,他们善于用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比较拙于把自己的思维成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用理论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许是浪漫又富有激情的热爱艺术的青年的通病。他们读图能力强,读词能力弱;他们常常思维很“跳”,但缺乏条理;他们常常热情很高涨,但难以持久。因此纯粹用语言表述的史论课,总是会让他们感到艰涩而难以驾驭。所以在高等艺术院校当中,史论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不能让人满意,学生往往是在学习了史论课以后,非但抽象思维能力没有提高,反而对理论学习越发没有了兴趣。
(四)重技艺,轻理论
艺术院校的学生普遍重视技艺的提高,而忽视理论的学习。技艺的学习具有某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比较实际;而理论的学习,常显得有点务“虚”,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功夫,学生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所以就愈发加以轻视。常听人们这样议论艺术院校的学生:“技艺尚可,缺乏理论”。艺术终究不是技术,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只凭技艺和直觉是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
针对以上种种,史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探索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对史论的关注和热爱,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培育他们较高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因此改革史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法国式“主题教学”带来的启示
“主题教学”是法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它是对既定主题进行研究、发展而逐渐完成设计、创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主题教学”中,“主题”的确显得至关重要,它是由教师、企业经过充分的调研,并结合日常生活、市场、流行趋势等各方面因素确定下来的。主题确立以后,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经过反复研究、梯次发展的过程而最终完成该主题的创作。
启示一:教育主体的彻底转变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在实际运作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明显,最常见的情况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法国式“主题教学”则使教育主体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生真真正正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反复研究、梯次发展的主题创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启示二:研究式学习的原则
研究式学习是法国式“主题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以“主题”关键词作为联想,通过对某一特征鲜明的感性形象、灵感源进行不断深入地研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注意对学生研究方法的引导和修正,使学生能够较为顺畅地完成设计与创作。这种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能对某一个学科的某个时段、某个方面很精通,并能够由点及面地进入整个学科体系,为今后掌握系统的知识指示方向,打下基础。
启示三:集体学习,教学相长
“主题教学”是一种快乐的集体学习的过程。一个教学主题是由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组成的教育团队来合作完成的。在这一进程当中,教师共同备课,共同讨论,并随时根据学习的进程进行调整,随时对学生提供指导性帮助。学生也是一种集体学习的状态,他们将共同完成的一些集体项目,互相合作,互相交流。总之,在主题教学的过程当中,真正做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是富于活力的动态,而不再是死气沉沉的静态了。
三、史论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
史论教学如何改变现有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才能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实践和思考:
(一)结合专业实际,准确定位
作为一个包容绘画、艺术设计和美术学三个专业方向的我们美术系,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和运行轨迹,因此,准确定位史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我们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1、美术理论够用
对我系的学生来讲,“够用”即是舍弃难深和繁难,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敢于大胆割爱,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结合专业实际的,并能够指导其创作、设计实践的理论即可。在文艺观念日趋多元,文艺思想空前活跃的今天,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带领学生在林立的理论体系中跋涉,在繁多的“话语”符号中盘桓,势必会让学生感到茫然、困惑。就像台湾学者蒋勋所说的那样:“一个原本热爱艺术的青年,阅读了一本讨论艺术的书,或者修了一门艺术理论之后,忽然被弄得胃口倒尽,再也不想接触艺术的范畴了。”所以,笔者认为高等艺术院校的史论课程应该具有独特的品质,“理论够用”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定位。
2、对美术作品的解析能力
史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解析能力,这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解析别人(包括名人、教师、同学)作品的能力;二是推介自己作品的能力。面对一部作品,学生应该能够看出作品的“肌理”。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上教师概念的解说和对“史论”的平铺直抒是做不到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使史论的教学自觉地、大胆地向具体的作品解析与批评方向拓展。只有当美术史论的教学和作品创作、作品设计的具体成果、具体过程相结合的时候,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作品创作能力得到提升。
3、“动手”的能力
理论学习的终极意义在于应用,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史论课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向作品批评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制造机会、创设平台,向学生自主实践、自由研究、自我发展的层面拓展。学生亲自“动手”,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这种与学习主体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学习,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常使教育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中外服装史教学中,每讲完一个章节,就让学生根据吸取到的设计元素,自主进行具体的创作训练,每人画出一两张时装画或者是示意图,这就有利于理论学习的巩固,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的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
艺术院校的学生多数不善于表述,他们“理论”不够,而“话语”又不足。面对“别人”的作品,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评说,面对自己的作品,也常常表述不清自己的创意。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应该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如果说专业技能课要教会学生用图像表达的话,那么史论课就应该教会学生用语言来表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也是史论课应该完成的一项教学目标。
(二)打破学科界线,扩大史论课的边界
史论课程不应单纯的局限于美术史,又不该是静止的、孤立的学科,它要勇敢地向其他学科开放,应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音乐、文学、心理等各个学科,使学生通过不同文化和知识层面审视美术的发展,全面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使之形成一个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兼重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从艺术和美学、哲学,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历史等这几种基本的关系入手,对艺术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的学习和研究。这种“背负青天朝下看”的视野会让学生感到一种博大与宽宏,他们会多视点来思考问题,也会产生许多别开生面之思,标新立异之想。这种全面而充盈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灵感的产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艺术史论教学应该大胆地打破学科界线,积极地向文化教育、生活教育的层面拓展。
(三)解构现有体系,以“主题”的方式切入
在有些史论课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按照现有的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而是对现有体系进行解构,以“主题”的方式切入,努力建构适应我系实际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比如,我们按照美学概论32课时的要求,共创设两个主题,即“解读”和“感受”。
第一主题:解读
本主题是对美的本质的解读,对一直困扰人类的美的本质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关照,帮助学生揭开美学之谜。结合学生的接受实际,我们又创设了两个小主题:
1、变形之趣
2、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变形”是艺术作品能动反映生活最突出的表现。我们以“变形”为切入点,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形象而生动地阐发了美与社会生活的美妙联系。虽然没有涉及深奥的理论,但具体实际而活跃的批评给学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们惊叹于美术家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感动于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灼人情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两个美术作品的实例分析,并书面解说作者的创意。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搜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变形的实例,绘画、雕塑、招贴、广告等应有尽有,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教师进行点评,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第二小主题以具体的作品为切入点,导入对艺术中的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的研讨。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具体作品解析。
第二主题:感受
本主题主要是从美学、哲学、历史、文化等角度全面关注美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术的绚丽缤纷,感受美术带给人的美感和对人生命的启发。本主题仍从具体的作品入手,触角伸到绘画、设计等多个领域,我们由作品到作家,由民族到世界,由文化到历史,由鉴赏到批评,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揭示了美术作品带给人的巨大审美愉悦。这种纵横鼓劲、贯穿中西的广阔视角也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中西美术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中西文化独具的个性品格。
(四)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一直以来史论课程的考试都是采用闭卷的形式,学生常常是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即使是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考题也大多是老师讲过的内容,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史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只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改革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方法。
首先,我们大多取消了期末闭卷考试,以平时的作业和期末开卷考试作为考试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完成几次作业,每次作业都要手脑并用,颇费一些精力方能完成,而且都要公开讲评。因此,把平时的作业作为考核内容,以几次作业累积的平均成绩作为结业的成绩是客观公正而且能够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的。
其次,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既然以学生平时的作业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评价、评价标准怎样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检验评定学生的作业成绩的:1)是否有思想;2)研究方法是否对路;3)资料整合的能力;4)语言表述的能力;5)无确定答案。
四、史论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一)对原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解构,把原来的理论体系解构为若干主题,变原来相对静止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并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只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史论教学对原有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解构,就意味着教育的创新,因为只有当旧的体系消解了,才会出现新知识的增长点。
(二)改革之后的史论教学更强调从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艺术与艺术自身等几种基本关系入手来学习、研究艺术,跳出了从史论到史论的孤立圈子,扩大了史论课的边界。这种情况是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种适应能力的。
(三)改革之后的史论教学十分重视向作品的具体批评的层面拓展,十分重视学生作业的完成和研究成果的展示与评价,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以上是我们在史论教学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无非是想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教师、学生均在被动教与学,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的头脑中就接受了一成不变的“什么”,而从不去思考“为什么”。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手段、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史论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从“是什么”走向“为什么”。
高等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史论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倡导和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肯定学生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的活生生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师生在互动的教学平台上,创造性地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