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等美术师范专业存在的三个问题及我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美术师范专业;问题;建议
近年来,我院掀起的教育改革大讨论初见成效。遵照国家教委的精神,深入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领导和各位同仁在实践中更加认识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内外美术学院的成功办学经验很有必要。作者本人就先后两次被我院派到鲁迅美术学院参加由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贝斯特洛夫教授主讲的研修班以及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的研修班学习研究,使我激情澎湃、受益匪浅。在此我想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我院美术师范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下我对当下高等美术师范专业存在的三个问题及我的建议,与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商讨。
一、三个问题
(一)美术师范专业定位模糊
美术师范专业、美术绘画专业有相同之处,但本质上又是不同的,师范专业是培养未来的美术教师,绘画专业是培养画家。绘画专业与美术师范专业在我国大多数院校中,多年来一直是名称不同、概念不同,但在实际教学做法上基本相同。如,在课程设置上,两个专业除美术师范专业有心理学、教育学及教育实习(名存实亡)外其它完全一样,而教育学、心理学又是美术专业的教师、学生最不重视的两门课,感觉可有可无,迫于上级压力又不得不设,因此有些院校就干脆把两个专业合到一起上大课了。这就失去了美术教育专业的意义,也同时证明我们对美术师范专业研究不够,还比较外行。
课程设置中“美术教育”专业性体现不足,各级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设置,现行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是泛泛而言,不能针对美术教育而进行。这些课程的教学多是各上各的,没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少一门针对性很强的美术教育课程,而且应该是主干课。目前国内尚无这样的课程,或者说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尚没有设立这样的课程,一门专门研究如何进行美术教学的课程,它应包括美术技法研究、美术教育心理、美术教育学、美术教学论及美术教学法等内容。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高师美术教育的遗憾,它反映出我们的高师美术教育是不健全的。我们一直进行的是美术家、设计家的教育而非美术教育家的教育。
美术有其独特的专业特性,美术教育更有其特殊性,高师美术教育呼唤更为灵动的针对学生的教学模式。尽管现行大纲及计划是经过长期探讨及实践得来的,但它是在重技能的思想指导下确立的,它更关注的是技能训练。在美术教育专业里,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过程与绘画专业、设计专业的教育过程是有差异的。
(二)美术师范专业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不够明确、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
美术教育专业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明确的教学目的。一直是采用培养画家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教法的研究,缺乏教学生如何去表现教的环节。教学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虽然高师美术教学一直说是为中小学培养美术教师,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不重视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也不愿意当老师,说的和做的是两回事,因而不知教学目的何在。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势必造成教学方法的混乱。笔者认为美术师范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今天的美术师范学子,成为未来的美术教育家,师范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
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关系。在这种关系上,传统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学生得不到教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只会接受却不会输出。因此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后就不能成为合格的美术教师,就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重视,毕业生本人对本专业失去兴趣,改行、跳槽,另谋它路。据本人的调查统计,近几年我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不足20%。这当然有社会问题,但也不能不承认我们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上是有过失的。
现在的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们,并不关心中小学的美术教学的情况,没能意识到自己应当与之对应的责任。一直以来,许多人没有把培养具有独立教学能力的、具有开拓性的、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美术教师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而仅仅是使学生们具有一点绘画技能。肯定地说绘画技能对一名美术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现行评价机制中,多以造型基础评价代替美术教育专业评价。我们评价一个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水平标准,往往侧重于造型能力、毕业创作成绩,而淡化或忽视了对美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成绩的评价,至少没占主导地位。这也一定程度地导致了从教师到学生的重绘画技能而轻美术理论、美术教法,导致只能画不会教,不能做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因而我们的教学目的难以达到。
2006年末延边大学教务处搞了全校师范专业学生讲课比赛,在全校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在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近半个多月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参赛的选手是在所有师范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且他们的成绩里面有很大的鼓励成分,即使这样,大多数学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师范专业的教学方法、目标及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改进。
(三)美术院校的师生从心理上对美术教育专业的排斥
在我当学生的时候就有一种说不上哪来的,又好似约定俗成的观念——在美术界,高水平的一定要当大画家,水平不行的才搞美术教育。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大部分同学中都有,老师中也是这样,说某某是油画或什么专业毕业的,某某是师范专业毕业的,不用再往下说就意味着水平的高低了…… 好象师范专业就意味着不够专业,水平欠佳。这种情况决不是小范围,全国各院校都有这样的倾向。叫人痛心的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观念仍然流行,这是我们美术教育专业的遗憾,是我们民族乃至国家的遗憾。这种现象不能怪哪一个人,哪一所学校、哪一个时代。笔者认为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造成的,例如,读书就要做官、要做大官,做某一项具体工作的就称之为“匠”,比如“教书匠”等,人们都愿意做大官、做大家,不愿意做匠人。这种传统,造成人们在心里都想一定要做大事,其结果是由于急功近利、素质欠佳,小事做不好大事做不了。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各美术院校的教育专业被冷落了,一心想着当大画家、大设计家挣大钱。其想法也没什么大错,殊不知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没有好的全面的修养,怎能成为设计家、画家呢?
1997年笔者在鲁迅美术学院参加了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贝斯特洛夫教授主持的素描教学及油画创作研究班,贝斯特洛夫教授是当今俄罗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的画法奇特、基本功雄厚,对美术教学研究深刻,得到国际同行们的一致好评。他说:“一个好的画家,未必是好的美术教育家,一个好的美术教育家肯定是一位好的画家”。俄罗斯可称之为文化大国,它的科技、文化艺术都堪称世界一流。从彼得大帝时期就开始向欧洲学习,重视文化艺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1757年建立了美术学院(现称列宾美术学院)发展直至今天,学院培养了大量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散布在俄罗斯各地,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列宾;契斯卡克夫斯基等等,他们的美术教学法不但影响本国,还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由于俄罗斯从十八世纪至今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因此,俄罗斯国民的审美素质是较高的。
2005年6月笔者在我院领导的支持下有幸参加了,由中央美术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美术教育专业研讨会,在会上结识了哥伦比亚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教授朱迪斯.伯顿,伯顿教授讲到:“美术教育是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审美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工具,绝不仅仅是培养画家,设计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讲到:“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审美素质提高了,其它学科会随之上去”。
总之,对美术教育专业排斥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对国际美术教育大环境不了解,二是对国内、校内教育教学改革大趋势没认清,三是搞美术教育专业见效慢,出成绩比较慢,不如搞创作搞科研,一下获个大奖来得快。四是由于多年的受画家式的教育的影响,认为美术教育前途不太光明、就业面太窄。总体来说是对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不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三点建议
(一)美术师范专业应构建大美术理念
大美术概念的提出是相对过去学美术当画家的狭窄观念而言的。过去人们一说学美术,结果就是当画家,今天学美术早已不是当画家那么狭窄的空间了,它与我们小到个人生活,大到整个社会都息息相关,如:除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每个大的专业中还分多个小分支,这些都是美术的范畴,更重要的是美术教育还担负着对国民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将美术教育称之为大美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韦钰曾就“教育、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为题的演讲中谈到:……“现在有大量的信息、大量的知识,但是怎样运用信息 、运用知识创造出新东西,这就是智慧,智慧比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社会的发展需要信息和知识,更需要智慧,智慧来源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美术价值论的五项价值中的第三项就是“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罗恩菲德的提问式教学使被动的知识变为启发学生的创造力的手段。也可称为问题式教学。通过一系列启发学生的智力和视、知觉联系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在《艺术与创造的心智》一书中的第二章“美术教育的目标和形式”中,也总结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其中的四条“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① 我国的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列入《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说明我国已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纳入美术教育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我们可以肯定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影响,也可以肯定现在的美术概念不是过去的狭窄的小美术概念,而是内涵极其丰富的大美术概念了。因此,我们的美术教育要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本,形成发展大美术的理念,用美术教育去开拓人类的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要让每一位美术学子知道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光荣的也是实际的。
笔者认为对国民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远比培养几个画家更重要,只有在国民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的氛围里才可能产生几位国际级的大艺术家。
(二)强化高等美术教育专业
国际美术教育专业的状况;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教育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21世纪的今天美术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受到关注。随着社会的 发展,随着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 我们对国外的美术教育越来越了解。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把艺术教育列为小学至高中的核心科目。在美国的《美国教育法》将艺术课程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等学科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英国颁布的《教育改革法案》,将美术列为基础课程。由此可见,目前国际教育对美术的重视程度,美术教育也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其作用。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有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的要求。这种注重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国际趋势,将使人类与知识的关系返朴归真,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在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在其他专业生源较冷清的时候,美术教育专业却是蓬勃发展,生源众多,就业率极高。这说明发达国家人们早已看到了美术教育专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就业前景。
美术教育专业在国内的情况;国内美术教育专业,一直以来是不受重视的,导致教师的流失严重,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和补充。但是国家开始实施教育改革,把素质教育提到日程上来了。去年广东省已率先将美术学科作为高考成参考。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又正式提案,提出将美术作为高考正式科目。今天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时期,新的时期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央及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总理的报告表明国家政府发展师范教育的决心和加大投资的力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教授朱迪斯.伯顿教授说:“我想挑战那些认为艺术微不足道,不是年轻人生活和发展的中心的假说,并将争论说恰恰相反,艺术应该处于良好教育的中心,如果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艺术对塑造民族智力和文化资本都是十分重要的。”②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师素质的提高;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仅开阔了我国美术教育者的眼界,而且使我们能够借鉴世界美术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以明确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全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势不可挡,面对大好形势,在机遇和挑战面前,笔者认为,应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美术教育。以下是从大美术观念出发,针对美术师范教学提出的两点建议。
1、强化优化教师队伍
要强化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先强化优化教师队伍,我校教育课程改革大讨论,必然将给教师带来一次大变革,面对改革,作为培养美术师资的教师,绝对不能无动于衷的,振兴中华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实施课改的核心,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强化优化教师队伍的措施:
(1)自行进修与外派进修相结合。自行进修是指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专业修养、充实知识面、研究教育规律,以论文、作品形式出现。外派进修是指学校派遣教师到国内、国外一些名校进修,应以国外进修为主。这就要求学校下大力气,大投资,有计划地几年之内每位教师都能有出国进修的机会。
(2)建立师范专业学生讲课比赛、绘画比赛制度。比赛成绩作为对教师的评价依据。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不是教师推荐,要由主办方随机抽取。
(3)讲座式教学:每学期每位教师要举办至少二次的专题讲座。这样的讲座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学校应给教师的讲座提供相应的报酬,一来让教师增加点收入,二来促进教师多去总结教学经验、创作经验、科研经验。
(4)时刻关注信息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育的发展没有止境,新的知识不断出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美术教育家朱迪斯.伯顿教授说“作为教师要让自己保持咨询的灵通。”
2、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色
对于师范学生来说,不具有直接的教学经验,对实际教学没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只给他们传授一些原则和理论,并要求他们把这种抽象的潜原则作为行动的指南是困难的。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人要获得任何真知,都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以下是笔者对美术示范专业设置课程的想法。
(1)要使高师学生从学生角色逐步向教师角色转变,就必须尽早投入美术教学实践,在实践情境中感受、领悟美术教师的角色特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把每一次专业课结束前的三天作为给每位学生当一次老师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当老师的感觉;
(2)加强实践活动;已被实践证明,只讲不练单纯传授理论的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能力只有在实践训练活动中才能形成。在训练中要注意把理论讲解、相互研讨与实际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在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引入了微格教学的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对学生的练习过程进行记录,并对练习结果进行直接反馈和分析评价;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并为他们研究、改革教学打下基础。教学法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高教学法课自身的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二是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时就接触多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时,应同时结合多种方法,达到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4)“三达标”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能力,而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仅用理论考试分数能够衡量的。笔者建议考核采取专业课“三达标”的方法。“三达标”,即画法达标、写作达标、讲授达标。三者在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又有内在的联系,学生讲授的是写作的内容,写作的是绘画方法及绘画哲理,画的是眼、手、脑的经过抽象提炼总结后的反映。 以“三达标”的考核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领导者及教师们应放下架子,主动地到各中小学调查研究,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经过调查研究,抽象整理,了解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美术教师这一行业,有的放矢地进行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
(6)选择统编教材,扩充前沿知识。美术师范教育多年来一直是没有统编教材,有很多教师根本不用教材,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想讲什么就讲生么,造成教学思路上的混乱。选择新的、规范的统编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用新教材作为教学向导,让每位教师在教学上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高等美术教育应作用于学生的心智,帮助今天的美术师范学子成为未来的美术教育家。是我们强化美术师范专业的目的。
(三)应呼唤高师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价值”的第一句话就是“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是美术课程观的重大突破,那么,什么是“人文性质”呢?
“人文性质”与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等概念同义。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观具有首要的意义。”重视人文学科一直是世界各国古代教育的传统,然而自从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猛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科学教育的地位也日益提高,而传统的人文学科的价值逐渐被人们忽视。20世纪以来,当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世界大战、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空前灾难,这正是人文精神的失缺所造成的恶果。
美术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中,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理想和愿望、情感和梦想、伦理和道德、智慧和教养、生活和劳动、气质和个性等各种人文特征,是漫长的人类文化传承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日益丰富多样的美术形式、视觉形象和视觉事件,在全球性文化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再次成为“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今天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并非涂涂画画、产生一件作品而已,而是由此形成“美术素养”:“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美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和意识。因此,美术活动对于个体自身而言,可以交流思想情感、理解人生的意义、表达人文的关怀、美化生存环境,从而提高生活的品质;而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则可以了解文明发展、理解人类的理想、宏扬民族精神、认识多元文化、参与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
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艺术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描述、界定并且深化着人类的经验,人类总在艺术中探索前人留下的永恒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的宗旨是什么?人类的出路在哪里?艺术传达了人类在不同时代对人性的基本思考。艺术又是社会变革的一种真正的动力,它往往以一种新的视角对旧观念发起挑战。艺术还丰富了人类的仪式和庆典,成为人类愉快和轻松之源。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改造我们的生活经验”。在任何一种文明中,艺术往往与“教育”相联系,艺术使人充实和完美,“懂得和实践艺术是儿童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艺术能在发展儿童的直觉、推理、想像、技巧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
因此,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也随之得到提升,美术课程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三门”,与此同时,美术师范教育也将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相比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美术专业已相对滞后,各学科教学中仍然只强调造形、技法以及相关的技法知识,没能从”人文性质”的高度理解美术,从而使高师的学习活动由学习“艺术”降格为训练“技术”,变得肤浅、单薄,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所以,在高师美术教育中提高教育的品位、增加人文内涵已迫在眉睫。
比如在中国画教学中,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古代文人的禅宗精神,以及中国画与古代诗词、书法之间的联系来学习;在油画教学中要融入西方的哲学,美学及历史的发展;在设计教学中要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社会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设计理念,并融入传统人文精神和艺术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在工艺教学中要立足于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发掘各地传统文化中的各种风土习俗,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等等。不但要做出能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作品,更要写出对作品背后人文性质的理解和追求,从而使高师学习不再停留于“技术”的层面,真正上升为具有人文性质的、具有“艺术”品位的学习活动。
以上是笔者就美术师范教育改革问题的几点看法,只代表个人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如有不同见解当共同探讨,以求我校的美术师范专业更好的发展,高师美术师范专业应在广大同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的美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①《艺术与创造的心智》,艾斯纳著,2002年版,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
②朱迪斯.伯顿在第一届全国高校美术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