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想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着所持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英国李纺瑟博士在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后,曾经提出一个困扰中国学人的世纪难题:“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曾经说过:“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紧,西方大学教会了我创新。”这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创新培养的作用与效果是不同的。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有许多好的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例如,重视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专业知识传授等,但是面对未来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继承轻创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严重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因此,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来能引导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对于大学生首先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要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人才观。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必须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为在高校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作好思想准备,并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要求。
二、增强创新新思维的训练
创新教育的涵义就是:以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趋向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研究和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的问题。而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是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
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体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而这些思维的训练就体现在每一堂课。所以,当务之急是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现代的大学里,一些教学内容大大地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应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从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路甬祥强调,只有把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教育目的的首位,才有可能根本改变现行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能更好的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收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以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教师讲的都是真理,不敢提出半点怀疑。所以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创新思维,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下面结合化学实验课简单谈一下。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由原来的理论课的附属课转变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些已经有现成方法的实验,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甚微,必须对这种实验教学予以优化、创新。
因此,在大学化学实验课中适当地增加探索性、设计性实验,条件允许的话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自行设计探索实验方案,一开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还有点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从设计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创造性及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深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学生按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大胆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寻找药品和仪器,避免了传统的“填鸭式”实验和教师准备学生只管“照方抓药”式实验,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方式,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特点。即拓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这不仅使学生尝试到探索的乐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出现了继续探索的强烈意念。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课学生创新的思路。
而在学生把得出的结论写入实验报告时,发现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要注意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方法,提高书写能力。具体来说,可从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观察结果的记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报告的习惯,还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继而学生书写的报告中有各种各样的格式,比如:列表式、画图式、比较式等。
总的来说,这种探索性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开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处于咨询、帮助、引导的位置,要求教师放胆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
三、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选指标体系
近几年很多高校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都进行了教学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不少弊端,高校要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制定三好学生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教育评价制度,都要考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因素。
四、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人的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不是自然而成的,而是有条件的。就学校教育层面而言,浓厚的学术氛围的熏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学术氛围的作用,一方面能使学生接受更多、更新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科学事业心和科学探索精神。所以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构建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要提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团队精神,创建一个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努力保持学术道德的纯洁性,提倡“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美半空句”的治学精神。扼制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浮躁心态,规范和弱化各种不必要的评估,使广大教职员工能一心一意从事切实有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学生的主体和内因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成才的觉悟。坚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成才环境,使大学生们在一个健康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名人和优秀学者的讲座,使他们受到学术氛围的熏陶,使大学生们学有榜样,行有楷模。总之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建立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所谓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就是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校积极性,特别是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也要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引导教师开展创新教育。
人才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