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刘锋:和谐师生关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07-07-03 阅读次数:

和谐师生关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创造宽松的创新教育环境,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才能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作为师生关系主导方面的教师,应为创建新型师生人际关系作出不懈努力。
关键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教育
师生关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不仅折射社会关系和教育理念,而且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平等、少民主,已成为创新性人才成长的藩篱.在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掘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全球性教育潮流的今天,反思和批判我国传统师生关系,重新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是关系到能否切实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运行激励的评价机制。引导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
随着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其中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尤需引起我们关注,并进一步加强研究。我们知道,高校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在新形势下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对其新变化、新特点做全面、深入的分析,形成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可能使高等教育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
社会环境与学校内部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关系趋于复杂化。
(一)高校师生比例失调,导致师生之间沟通减少
  自高校扩招以来,部分大学在师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招生量大幅度增加,师生比例出现了严重失调的情况,产生了各种“消化不良”的症状。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师生之间沟通减少。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使得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得不到足够的辅导。同时,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也处于一种教学的被动状态,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师生之间沟通的减少,也使得很多潜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比如现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种现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这与一部分大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而良好的引导与师生间的积极、有效沟通是密切相关的。有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善于与人沟通,进入大学后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于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这种现象已经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师生之间对于事物的认识出现差异
  在任何时期,年轻人与父辈在观念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但是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近几年呈现出的差异这么明显。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网络等信息获取渠道在近几年的大量普及,表明传统的教育方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在的信息传递具有十分开放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一方面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也带来观念的多元化特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到大学生应该发展自己的个性时,举到了梵高的例子,当时马上就有学生发言表示梵高是精神病,用梵高来举例不恰当。从此例我们就可以看出,高校师生在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大学生好走极端、具有强烈的反叛性等特点。
  另外,教育部出台的新文件(如去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开始实施)对于高等教育考生的婚否状况不再限制,也不再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也深刻地影响到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比如学生与教师之间对于大学生校外租房、同居、恋爱等问题就存在较大分歧。
  (三)学费上涨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对于学校、教师的不信任感
  近几年来,高校收费居高不下,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高校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高额学费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即认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是消费者与服务者的商业关系,旧体制下学生的那种主人翁意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这种认识在部分教师的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间的这种感情上的疏离感与不信任感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应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
  高校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在教育过程中展开和进行的。从学生踏进高等学校的大门,进入这-特定的学习环境的那一天起,客观上就存在着师生之间的这种教育关系: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出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钻研,变教师传授的知识为自己的财富。这里,教师的教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学生的接受,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观动因。
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年龄、文化水平、阅历、思想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使得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师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常常会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受到限制,不利于师生之间及时地沟通和理解。为了克服师生个性差异对师生关系的客观影响,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体验他们的感受,如罗杰斯所说的那样:“不仅听懂对方的语言,而且要理解对方的思想,体会他们语言所传达的感情,明白他个人的意思。”
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差异,要求双方必须以共同的活动目标为依据。合理地履行各自的角色职能,真正做到协同一致,这样便可以顺乎自然地建立和发展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反,如果师生双方,尤其是教师没有正确的自我角色观念,不能很好地使用角色权利,必然会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
公共关系学研究认为,在一般的交往关系中上级、领导等起决定性作用。高校师生之间虽然不存在行政级别、直接的领导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与学生存在知识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动性地位。由此笔者拟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就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分析。
  (一)加强民主意识,平等对待学生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那么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现代教育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教育应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当作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扼杀了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要求相距甚远。
“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今天的课改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
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必须反对教育的专制,实行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为桥墩,以良好的教育为桥面,以广博的知识为路灯,以清明的才智作护拦,惟有如此,学生站在这座师德的虹桥上面才会自然而然地面对生活,对学习产生积极而热烈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自觉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他们的创造性才会更强。
教师加强民主意识即教师在处理各种关于学生的事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意见虽并不一定被采纳,但是对学生意见的重视至少表明教师对于学生是重视和尊重的。教师尊重学生,学生自然会尊重老师,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学生,一方面指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传统的家长式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应尽力营造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尽管有不成熟之处,但他们已经是成年人,自然希望教师能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另一方面指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教师应该正确评价学生
  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出现了深层次的变化,社会具有了越来越开放的特点,这也导致原有的单一评价标准不再适应新的情况。比如对于部分在校大学生边读书边在社会上创业的情况,如果采用原有的评价体系,就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但如果高校教师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角度出发,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应该多加鼓励、多加引导,因为这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但因他们初入社会,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产生不适应感,这时,教师就更应支持、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出暂时的不顺。总之,面对多元的社会环境,高校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
  任何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并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对教育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师生间的情感关系既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速度和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
教师能顺利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是缩短学生心理距离的一种基本方法,思想教育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作为精神现象的思想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我注意把引导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并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因为情感交流不仅能直接起到抚慰学生的作用,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激励学生在挫折和痛苦中奋起,并不断地刻苦学习,积极地生活。
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心理交融的基础之上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以心理交融为前提;而高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师的职业素养为师生的心理交融创造了条件。当教师能够分享学生的欢乐、能够明白学生的苦恼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时,当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追求和期望并自觉地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时,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就有了融洽、沟通的层面,师生的交往也有了更多的喜悦和欣慰。
新时期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年龄较小。许多大学生上大学是他们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加之大学师生之间交流较少,容易使部分学生有被冷落的感觉,产生沮丧情绪。教师在新生入学时,应特别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经常性的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孤独感。积极的沟通交流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各种问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隐疾。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多一些真情,少一些单纯的说教。教师的谈话方式如果是说教式的,学生有逆反心理不说,而且会马上有一套说辞来应付老师,师生之间虚对虚,这样的交流效果会很糟。
  四)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虽然师生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就自然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是如何去形成权威的暗示效应?我们有的老师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这一问题。实际上权威的暗示效应比起单纯的说教,影响更深刻!更持久。我们的教师应当管教管导,既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重视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
  2、建立教师与学生联系的制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频度,使师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教师尽可能地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联系一个班级指导并参与他们的活动,或建立教师答疑制度,这样就可以改变师生仅仅在课堂上见面的局限性,大大扩展交往的渠道,促进师生的互相沟通和认同。
(五)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1、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一切措施应当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作为推进工作的首要手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和指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全面关心学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2、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克服教师中心、单纯灌输和信息单向传递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树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特别是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应当是多方面和多渠道的。
3、树立个性化教育思想。实行个性化教育,使教育更具人情味,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把学生当成是知识和道德的主观吸收器、未来的创造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总之,高校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可变性,而且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探索,真诚对待学生,才能够处理好各种矛盾,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有必要指出,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意味着要消除师生身份之间的一切差别,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放弃做出最后决定的职责,不意味着放弃一切规范和纪律,恰恰相反,它坚决反对一切以此为借口的极端的放任主义。教师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就是播撒无私的爱。
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下,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和宽容中得到发展,就能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去影响学生,才能和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促进师生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地发展,让我们共同迎来一个和谐发展的教育春天吧!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