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李香善: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2007-06-25 阅读次数:

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摘要: 德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相对于侧重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传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实践教学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研究其模式和途径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德育课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模式;措施
一、德育课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所谓德育课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科研论文(设计)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一)实践教学是学校德育教学中不可缺少、不能偏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校德育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它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实践教学的宽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获得,仅靠课堂讲授、理论教学是无法达到的,还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获得。知识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技能需要通过训练来培养,能力则要在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中逐步形成。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促成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教学是由理论过渡到实践的桥梁。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求知,而在于致用,也就是实践。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智、潜能、潜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优秀品质,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创设必要条件。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获得,仅靠课堂讲授、理论教学是无法达到的,还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获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发挥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作用,是理论过渡到实践的桥梁。

、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诸多德育教学方法似乎只有一个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即“基本道德标准”采用死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引起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容中心模式”,它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品德规范。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价值体系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而一时又找不到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相对稳定而又内部协调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在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依然是仅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强调德育旨在培养能接受或继承既定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个体,以至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反映在德育功能上,表现为片面强调外在功能,而忽视了德育的育人功能,强调外因的作用特别是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用夸大为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其主导的一面是强调教育的适应性,我们今天似乎还在继承并强调这个传统。[1]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德育教学方法的作用更多地被定位在用单一的品德规范体系和道德价值观去影响受教育者,把某些品德规范的掌握等同于德育的全部和德育教学目的,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化作为德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这种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德育教学中的“双主体结构”模式,用规范宣讲取代学生品德修养的过程,成为学校德育教学方法的传统模式。所以,这种传统的德育方法在德育课实践教学中也不难发现。
1、从学生角度看,学生不能扮演主体角色。(1)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较差,特别是在倾听、质疑、求新求异、勇于探索等方面习惯的缺乏尤为突出。(2)学生的创新倾向和意识严重不足。从问卷调查和实践教学观察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不动脑、不动口、不动手,只动耳。
2、从教师角度看,也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实施创新性教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从发展的目标来看,缺乏对学生探究精神、批判精神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从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看,对教学控制得很严,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化。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少。这从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中可以看出。
(3)从训练上来看,教师很少有意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也很少给学生讲解一些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的多是思维的集中性和答案的统一性。
(4)从教学观念上看,教师对创新、创新教学的认识也是很贫乏的。

三、德育课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学校德育实践教学应采取以下模式。
1、目标模式的“整体性”。坚持“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思想,即根据培养目标,将其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分解到开展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渠道之中,最后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通过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目标的最终实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我们认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广博的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思维能力;全面的智力发展;良好的人格品质;强烈的探究欲望。此外,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影响创造力的获得与发展。创新能力表现的过程是思维过程、实践过程、探索过程的优化组合,是人类高智能活动的集中体现。实践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生活能力等。
2、渠道模式的“多元性”。我校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线进行整体设置。专业实践是主渠道,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是多渠道,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主渠道是课程化的,多渠道是活动化的;主渠道是教学化的,多渠道是行动化的;主渠道是课堂化的,多渠道是社会化的;主渠道重知,多渠道重行;主渠道可以考试检测,多渠道可以观察检测。
3、形式模式的“开放性”。实施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氛围。广泛开展科研助手活动,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提供条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和不同实验的特点开展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等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选择部分典型章节,利用仿真实验的虚拟实验环境于课堂中,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融为一体。
4、过程模式的“全程性”。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处处体现“实践”教学元素。根据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渠道模式组合,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体系,主渠道与多渠道不是固定不变,而是由其所在该阶段发挥的效能而决定。
5、考核模式的“灵活性”。改革传统的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的考核方法,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强调灵活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
6、监控模式的“严谨性”。建立一套严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学科建设为基本要素,建立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大系统。严格实践教学督导体系,在评价体系中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把是否属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实践,是否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持续创新教育。
四、德育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线进行整体设置。 创新实践基地、大型的模拟实践教学观摩、社会调查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功能是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功能,我们重新审视实践教学体系,让实践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巩固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认真研究和分解,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正确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在对原有的实践环节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使各环节前后衔接、相对独立、逐步提高,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着力规范管理,构建实践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的组织机构。为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成立各类工作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指导及监控体系。通过“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业务指导机构以及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保证各个教学环节质量的落实与监控。
2、完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由质量保证、监控、评价、反馈四个系统组成:质量保证系统以学院为中心,组织制定学院教学质量标准,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监控系统以教务处为主,教学督导委员会等教学工作机构协同,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检查督导;评价系统由校、院结合,两级督查,组织课堂评价、学生评教、课程考核质量评价等活动;反馈系统以督导网络和学生教学信息员为主,辅以调查、问卷、座谈等各种反馈渠道。整个系统组织畅通、运行有序。
3、拓宽教学信息反馈渠道。2002年,学校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以充分听取广大学生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了解各类教学信息、掌握教学动态,并及时向学校、学院反馈情况。此外,通过教师学生座谈会、教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学校各类教学信息、教学动态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三)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1)推进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通过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为学生素质拓展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实践舞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加速更多优秀合格人才的培养进程。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不断扩大学术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大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2)推进各项大型实践教学观摩,使校园文化活动上层次、出精品,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搞多种多样的学习沙龙、书画笔会、演讲、辩论、诗歌朗诵赛、话剧表演、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开动脑筋、开发智力、发展想象力的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用自己的视觉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社会实践成才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开展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主要目的,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的思路,全校大学生按照“确定一个选题、参加一项实践活动、撰写一篇调查报告(专业小论文)、交回一份实践活动鉴定,参与一场社会实践报告会(讨论会)”,就近就便开展多种形式的分散型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使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丰富人生阅历,优化知识结构,更好地认识、了解社会,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美德。
(4)推进身心素质教育活动,实施使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上台阶,出效果。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为大学生提供身心素质发展的平台,校团委、校学生会、校体委、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砺志成才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着力培养和塑造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节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3]《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李香善,女,朝鲜族,副教授(19981月聘任),系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
础部德育教研室主任。1993年从教以来,在国内省级以上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十
几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一篇论文,并参加省编和部分院校教材的编写
工作,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德育教研室
址:吉林省延吉市
编:133000
联系电话:043313844371667H 04332732482(办)
E—mail:xiangshan0509@sina.com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