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
摘 要: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深刻理解创新教育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质,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不论是对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课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最后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在人才的素质与质量上体现。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逐步成为科技竞争的中坚力量。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也同样由这个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所决定,所以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人才评估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创新并不等于抛弃所有旧的东西。事实上,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个人或集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已有的技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此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于常规的、先进的思维方式及处理模式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一次凝练与升华,是传统思维模式的突破,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一、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支持,人才的创新能力取决于教育的模式。传统教育给受教育者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但也造成了受教育者在创新意识上的缺乏。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善,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所以如何解决创新能力培养与基础教育的矛盾成为目前的主要课题,如何使受教育者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创新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验。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的动力系统、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创新教育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是进行教育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为其长大后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教育要成为创新的连续体,基础教育不但首当其冲,且其重要性日趋突出。目前各地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制高点。
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是走向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验。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创新教育与教学过程、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论人们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其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实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
创新教育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层次与不同文化氛围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情况下,创新教育更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外不同文化传统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认知结构都有一定的区别,如果将这个特点成为构建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如何使学生充分的吸收中外不同教学模式带来的益处,使我院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带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1、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大学,做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不仅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落的浪潮中,中国要迎头赶上,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受能源、资源、环境、人口的限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肯定是走不同的,必须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而新兴工业化的道路的核心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生力军,建设高水平大学,是创新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是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重要措施。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最大机遇,是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好的条件、最好的基础、最好的环境,为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创新实践的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为高水平大学提供了最为强大的发展动力。
2、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高水平大学所面临的挑战,不仅要有强烈的机遇感,而且要有强烈的危机感。从国际上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仍有巨大的差距,我国高水平大学发展尽管很快,但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更为迅速。在我们集中力量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同时,发达国家也着眼于创新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培养,着眼于重大创新研究突破和下一代的创新科技,为本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我们与世界大学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投入和队伍这两个方面。在投入方面,我们的大学与发达国家的大学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还很难以发达国家的条件聚集一流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从国内看,高校现在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工作缺少长期的、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目标;科研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不到强有力投入和支持,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也不符合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需求。所以建立创新型的高校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学校建设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型学校环境中,由创新型教师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具备创新素质学生的过程。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学校教育既可培养人才,也可培养庸才,高分低能的学生不是一个教育机构完美的“作品”,创新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产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
1、创新型学校环境的构建
创新教育的涵义决定了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虽然学校文化的外延较宽,且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但学校环境作为这种价值观的载体,无疑是构成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创新型的学校环境,这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条件和土壤。
创新型的学校环境包括对个体创新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学校因素,包括校长、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景观、教学评估及班级气氛等。正如一个形象的比喻——“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水的味道”。学校环境就相当于“泡菜的汁水”,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此环境下的教育也必然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同样,在一个创新型思维主导的校园文化体系中,学生的思维模式也会受到不知不觉的影响,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终身难忘,终身受益,教育的成果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传统教育模式地位的确立也经历的漫长的时期。外国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文化与传统的差别决定了我国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教育模式,我们要吸取国外教育模式中先进的部分,并将其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国外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基础教育方面略显薄弱。国内的教育重视基础而对于个性发展重视不够,所以国外的教育模式重视个性发展的这一特点可以作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就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典范。我院需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这一鲜明特色,充分发挥外国文化与教育模式的优势,有意识的将外国人的创新意识渗透到校园文化当中去,从而形成一个由创新型思维所主导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是创新型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
2、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还必须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素质,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潜在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这种转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的大量研究发现,教师是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具有高创造成果的学生对不寻常的以独创性为前提的教师和教学方法深感兴趣。教师的开创性的思维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相比,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开创性的思维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上都要有一定的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上的创新,才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创新。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新思维的策略,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来说,其关键在于通过启发知识来启发创新。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使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而且最终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将有所帮助。例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等,就是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我院有户外教学活动的经验,这都来源与国外的教育模式,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方式的不拘一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传统思想的禁锢,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基于以上的考虑,培养创新型的教师给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一个发展的方向。创新型的学校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土壤,进一步的工作就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这片土壤的“园丁”。教育者应该将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而管理者应将创新型的师资力量的培养作为今后工作的重心。
3、创新型教学方法的探索
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保障;从实践层面上看,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是进行教育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教育创新既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同创新教育相伴随的一个过程,因此,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学方法的发展是与时代的需求共同进步的,每一次的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一个教育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给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创新型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最终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在教学管理上抓规范;在教学过程上抓效果;在教学模式上抓新颖;在师资培养上抓素质。将以上几个部分有机结合,探索出实施创新型教育的基本途径,最终使学校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四、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陪养
学校创新环境建设、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创新的探索等诸多的方面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是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1、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跳跃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思维的延续性,即在解决一类问题的同时能够在大脑中刻画出一个思维模型,使现有的知识成为创新的“材料”。思维的跳跃性是一种创新型人才特有的素质,思维有跳跃性才可能出现“奇思妙想”。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都源于发现或发明者“一闪念”的“思想火花”,这“一闪念”的“思想火花”事实上就是一个跳跃式的思维,就是一个突破传统思维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培养学生的此种思维上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2、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的第二课堂与初等教育的第二课堂有一定的区别,社团、集会、甚至更小的学生团体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创新并不意味着发明创造,一个思想方法的形成也可以是一种创新,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无论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存在着创新的痕迹,创新就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一种技术的创新可以带来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会带来人类文明层次的再一次升级。正如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工业革命,而共产主义理论的出现同样给人类历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的思想不拘一格,在活动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特征,在学生社团活动或其他活动中,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引导,等于在学生中植入一颗种子,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生牛犊不怕虎”这一古训在学生中也许会得到充分的体现,数学家高斯就是在十几岁的时候解决了几前年的难题,就是因为老师在无意中将一张纸条夹在了他的作业本中,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解决了,也许他如果事先知道这是千年难题的话也会知难而退……,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问题只在于是否能发掘,所以在课余时间里给学生一个思维训练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创新型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力基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不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更要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