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金钟范: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2007-06-20 阅读次数:

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在当前形势下,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创新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而且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尽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甚至呼声已很高,但“创新教育”步履艰难,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效果。调查研究表明,这主要是当前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很多,给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造成严重的障碍。如果对这些不利因素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尽快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会很难顺利进行。

一、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影响与对策
调查表明,当前影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就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认识和研究。一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这只是针对少数学习尖子的培养教育,有的还误认为只不过是多培养几个“小发明家” 而已,因而对“创新教育”缺乏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及其培养缺乏深入、细致、系统的科学研究,不能为高校的“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尽管近几年来对“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已有较多的探讨研究,但极大多数只是侧重于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以及怎样改革的分析探讨,对于创新型人才具体的规格要求有哪些方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究竟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差异;不同专业与学科怎样改革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许多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应怎样定位等实质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系统的探讨研究,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就必然导致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要求,有的甚至找不到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该怎样开展“创新教育”。
我们认为,要消除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改革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为各类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应怎样进行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首先,要加强创新型人才规格的研究。这主要是要研究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结构等方面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其中哪些要求是主要的,哪些要求是次要的,它们相互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影响,以及对这些方面进行培养的有效方式、方法与途径。
其次,要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这主要是要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在培养上有什么共性与差异性;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划分的理论依据及其标准;研究各类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侧重点与切入点,以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方法与途径。
其三,要加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这主要是要探讨研究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担负的角色与主要任务;研究不同学科应怎样改革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不同学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以及应怎样配合的有效方式、方法与途径。
其四,要加强高校各项工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这主要是要探讨研究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师资建设等各项工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探讨研究这些方面应怎样改革才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讨研究这些方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以及应怎样配合才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与对策
调查研究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是阻碍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顺利开展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由于受传统办学与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已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习惯,对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教育活动有着强烈的依恋情结。现在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都有一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一些障碍,也就严重影响他们开展“创新教育”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要消除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确立新的人才质量观,转变教育理念。这主要是要尽快让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达成共识:只有善于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才才是真正优秀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要使广大人们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形势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各类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人才质量观,必须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进行各种改革与创新,否则就会落伍,甚至将会被淘汰。
其二,改革人才选拔方式。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高考选拔人才、高校内的考核、评优,还是社会就业或社会各界招聘人才,都是注重基本知识、理论,基本技能技巧方面的检测、考核,而忽视了能力、素质、创新因素的检测,尤其是创新因素的检测。许多专家和社会人士认为,改革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最关键的还是要改革高考的方式。
其三,改革检测、评估方式,打破传统的认知模式与行为习惯。我们认为,要消除传统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还必须改革教学、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检测、评估方式。无论是对学生的业绩考核评定,还是对教师、领导干部的业绩、业务能力与水平的考核评估;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优、选优活动,还是对教师和管理干部的评优、选优活动,都要突出创新因素,要把勇于开拓创新与获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评估标准。只有通过这样的改革举措,才能打破师生员工对传统教学、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认知模式与行为习惯,激励大家积极投入到“创新教育”的改革中去。

三、教师方面的不利因素与对策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在教师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着高校“创新教育” 的顺利进行。第一,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动力定型” 的影响。我们了解到,数年或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使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稳定的“动力定型”,他们的教学活动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反映。现在要打破这种“动力定型”,改变传统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困难。尽管极大多数教师从理论上懂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也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必须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进行各种改革。但他们也非常清楚地知道,改革必须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必须勇于开拓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很难预料,也很难控制把握。因风险意识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对“创新教育”缺乏热情与积极性,许多人在等待,不愿意先冒风险。第二,利益关系的影响。我们了解到,许多教师担心搞改革、搞开拓创新会费力不讨好,得不偿失。许多教师认为,搞“创新教育”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是否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很难把握,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也就没有必要非得这样做。这种对利益的权衡与考虑,也影响一些教师对“创新教育” 的热情与积极性。不愿投入到“创新教育”的改革中去。
要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拥有一支高档次、创造性的师资队伍。这种师资队伍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本身对科学技术、科学理论的探讨研究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上。如果教师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激情与创新能力,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首先,要分期分批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创新理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通过培训,要尽可能地使每位教师掌握较多的创新理论、创新的方式、方法与途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与创新能力。通过培训,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打破原来的“动力定型”,逐步建立新的“动力定型”。
其次,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探讨研究和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教育”氛围。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开展教育创新、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改革活动,要尽可能形成一种浓厚的“创新教育”氛围。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消除教师因风险意识而形成的各种顾虑,而且能使“创新教育”内化为每个教师的一种心理需要与欲望,自觉投入到“创新教育” 的改革中去。
其三,改革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奖励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员工。要将奖金、课时费分配以及评优、选优,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开展“创新教育”挂钩,尽可能奖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效的教师员工,能使他们的辛勤耕耘有所回报,也能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与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
创新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教育规律要因循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教育的观念、理论、科学技术、文化、要依据社会实践的变革、创新而门庭换新,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始终把握创新这个灵魂,大力构建各类实践型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的人才。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