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吕文浩:浅谈新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2007-06-20 阅读次数:


浅谈新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摘要: 没有新的教育思想指导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脱离时代的要求,没有生命力;没有创新行为为依托 新的教育思想是空中楼阁,没有实效。只有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育工作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在继承与发展中前进。
    关键词:高校德育  教育思想  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思维、新的观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社会道德也面临着考验,道德困惑、道德沦丧、理想消沉,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问题。发展与变化是世界万物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变化,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也需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认识新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探索新的思路。

   一、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大而泛
长期以来,与传统计划体制和产品经济相适应,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有两大特点:一是模式化,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德育目标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二是理想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即成为又红又专,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新人。这种德育目标模式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所培养的往往是顺从听话,四平八稳,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人。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要求,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根本将达不到;达不到的事情而必须去做,这就出现了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而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大量现实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反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2、德育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德育投入与收效的明显反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德育在内容上已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具体表现为大题大作,内容空泛,一般化号召多,笼统说教多,严重混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质的差别,甚至把过去的一些道德现实作为道德理想固定在学校的德育中。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适应经济发展,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消极适应,而应积极变革。新形势下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普遍实行通才教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发展特点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的德育内容必然滞后。根据新的形势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在德育工作的内容上必须加以更新,切实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德育内容。
 3、德育方法陈旧单一
以前高校德育主要采取系统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重视教育者人格示范和现实生活中榜样典型的诱导,集体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奖励措施强化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天依然有其积极的效果。但从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时代特征以及道德内化过程看,存在着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重道德规范约束,轻道德人格培养;重道德榜样示范,轻个体自觉的倾向。而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导向严重脱节,学校教育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努力成为四有新人,而相当一部分家长却在孩子面前谈赚钱、议当官、论消费、评享受;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尤其是大众传媒中的精神污染腐蚀着青年学生们的灵魂。这诸多问题不仅导致学校德育在社会面前苍白无力,也使学生盲目接受道德信条而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接受一些高而大的道德规范而连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都没有掌握,个人道德选择和实践能力大为削弱。
4、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德育队伍是完成高校培养人才任务,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德育教育者不仅相当缺乏,且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足,对德育内容的可靠性甚而对道德概念本身发生了怀疑,这无不极大地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时代的发展更需要新型的德育人才,德育工作必须与其他教学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德育工作者需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好的德育工作者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者仅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才,还要成为多面手,掌握现代电子传媒手段,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外语等。并且,学校方面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 《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的精神。要组织实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队伍人才培养工程,选拔推荐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继续深造。要建立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政治上爱护、业务上提高、生活上关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应认真选拔德才兼备、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德育队伍,把德育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要求,建立一支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党、团、学生会在德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将学校各种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目标,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措施,发挥德育队伍的整体功能。学校德育要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分辨是非,学会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就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何透视变化发展的现实,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拓宽视野,开拓思路,认真总结经验,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成为了学校德育创新的首要之急。

     二、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指导德育工作创新
只有我们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才能把握时代的需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促使行为的转变。树立新的教育思想与德育工作的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新的教育思想指导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脱离时代的要求,没有生命力;没有创新行为为依托的新的教育思想是空中楼阁,没有实效。只有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育工作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在继承与发展中前进。
我认为开展创新式德育工作,树立以下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因为对人类讲,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从实现人的价值看,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引导和提升。因此,德育工作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换句话讲,就是要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学校德育工作就应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创新式的德育是开放式、发展性、主体化的教育。我们要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权利,根本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真正当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获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没有主体的参与不可能有思想道德的发展。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被灌输的客体。德育既是社会要求,也应当把它看作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这种社会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因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这种自我教育的潜力愈是得到发掘,就愈能使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和谐统一。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就应改变说教式的教育,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的理性教育。以单向说教为主的德育,主体不是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并且得不到巩固。互动式的教育可以改变过去德育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将理性教育和行为训练相结合,把理想化的信念与自动化的习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我内化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学生易于接受,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了教育。
    2 、树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一个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知识、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是智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看重的是情商。素质教育的内涵,借用世界一位大哲学家的话,即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品质、道德人格要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德育工作就要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变部分人的德育为全员的德育。全员德育,提了很多年,但在很多学校还停留在观念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创新式的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或团委的事,而是学校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工作。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德育。应该把学科教学作为落实全员德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明确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要让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思想素质的发展。
3 、树立人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包含了社会科学的教育、审美艺术的教育,而且通常被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人文素质是提高道德责任感的基础。
人文教育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它是将来时而不是现在时,它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人文教育具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道德素养的教育作用。美国的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指出,人文教育告诉我们,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科学承认世界,人文关怀世界,只有既承认世界又关怀世界,才能同世界和谐,也就是同他人、同集体、同社会、同自然界和谐。另一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人文教育还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接受知识需要理性,创新的灵感依赖于悟性,科学创新不是前人知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演绎,而是感悟式的灵犀一点通,人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情能力和形象思维。21世纪的人文教育,范畴越来越广泛,内涵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突出,被称作高素质人才躯体的脊梁,生命的微量元素。
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基因,达到培根所说的那种境界:历史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学、逻辑学使人善辩。
现在的德育工作是说教式,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人文教育,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刺激,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的德育工作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尝试中,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教育功效。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读一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如《诗经》、《论语》等等,这么一来学生会充分地吮吸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让学生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道德素养。或者学校开设〈名曲欣赏〉等公共选修课,让学生在对音乐美的追求中,净化心灵。
    4 、树立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个性是人的生理心理状况的总和。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造性。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塑造不同模具,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创新式的德育工作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德育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我们有些教师往往把全面发展误解为全科发展,要求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精,事事都成,将来可能一事无成。
总之,学校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作用的发挥有制约条件,尤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高校德育只有构建起德育活动社会化模式,合作育人,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综合化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格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
2、张兴旺:《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2007-1-4               

3、林建宏:《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2007-1-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