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摘要: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的措施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教书育人 以人为本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教书育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校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培育人才,育人是高校各项任务的核心,教书育人和素质教育是对高校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最神圣的职责。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一.“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
高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根据高校的办学方针,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专业素质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实现的,人是这一教育活动中的根本因素。其次,实施教育工作就是解决社会所认可的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与被教育者现有状况的基本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于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的始终,在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每一个活动中,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目的是增强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中,更多的是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要求学生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价值得以实现,尤其是当前大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以学生为本思想更能引起教师对大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促使教师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使教师的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在过去的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中,我们只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潜力挖掘,认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过去的中国一直是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片面理解成了师生之间服从与被服从的等级关系,教师的“尊严”、“权威”至上。其结果往往是使得教育在许多方面成为一种压抑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精神的活动。因此,形成民主、平等和人道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现代高校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
在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中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更能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的措施
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依靠多种途径并采取多种措施具体落实这项工作。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l、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
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从大学生素质形成过程来看,接受素质教育是大学生主体出于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是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的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以及整合与内化的过程,是启动大学生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保持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内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所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
“以人为本”就要热爱学生,以情感人,真心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发展。”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倾听学生呼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努力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向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促进“教”和“学”的统一。
2.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同学感觉到教育对自己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强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的着力点。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注意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取决于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利用自身思想观念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经常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同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实现,必须将作用于大学生身上的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这种转化,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的教育,还必须依靠其自我教育。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触及大学生更深层的心理层面,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4.建立科学的教学机制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教学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对学术问题的讨论、辩论等,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查阅文献与实验等,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努力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运用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运用于高校的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中,其关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青年学生的潜能,完成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活动,实现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目的。
1.尊重大学生的人格
学生除了具有求知欲望以外,还有高度的社会需求,大学生虽然在教育活动中是被教育者,但其人格尊严是不可轻视的,他们与教育者具有平等的人格。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是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彼此相互信任的前提。在追求个性化的当代大学生中,个人的尊严越来越得到强化,叛逆思想越来越突出,以“家长”的姿态来教训学生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相反的作用,只有尊重青年学生的人格价值,正确引导其个性发展向社会共性需求的过渡,才能使其具备社会所需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2.注重大学生的关注点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努力成才己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也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与过去无条件地服从祖国需要的奉献型人生价值相比,更多地体现出对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与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高校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应把鼓励青年学生立志成才与报效祖国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规律的认识,紧紧围绕青年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时,又要与青年学生的成才需要相结合,使他们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3.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四.“以人为本”也要以“教师”为本
师德建设上的以“教师”为本,当然意味着教师应当自爱、自尊、自重、自律。但教师在塑造自身高尚品格与情操的同时,又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让人民教师很好地展示“德福一致”的道德律,展示积极和优雅的道德人生。让道德生活的美好、道德智能的绚丽去以身立教。我们不应当脱离教师的职业和从事这一光荣职业者生活的幸福去片面地理解师德。教师应当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