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李宝龙,赵玉霞:新形势下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2007-06-19 阅读次数:

新形势下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抓住机遇,扩充储备
古代文学的发展应该说现在面临着的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虽非绝佳,却是一片大好。所以这么说,有这样两点理由:首先,从学校的宏观发展来看,延边大学除了是211重点建设学校外,还享受西部优惠政策,又是省部共建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从学科的微观发展来看,古代学科既是省优课程,又是校重点学科,而且师资力量雄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基础。只要很好的利用眼下的有利环境和现有的良好基础,古代文学课程建设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还是大有希望的。问题是能否抓住眼下的这个机遇,怎样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抓师资建设以提高教师素质。这里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在年龄组合、职称级别和学历等方面要求结构合理,老中青,正高、副高和讲师,博士、硕士等搭配合理,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二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使古代文学课的教师都有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研修的机会和参加一定规格的研讨会的机会,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化的研究底蕴,了解古代文学的前沿信息,提升自身的文化学养,提高教学的效率。第二,抓资料建设以扩充科研储备,充分利用古代文学课是省级优秀课,又是学校重点课的良好的客观基础,利用学校提供的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储备教研资料,改善办公条件;第三,抓机制建设以促进学风形成,加强团队建设,鼓励学术研究,提倡合作精神,树立学术典范,增强学科的凝聚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二、利用优势,发挥特色
任何一门课程建设好坏与否,首先应该看看它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校的学术基础和学科的教研需要。换句话说,延边大学古代文学的特色,与延边大学的特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与延边大学的办学优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延边大学的优势在哪里?我觉得主要有三点:一是语言优势,具体说就是朝语的优势,二是学术优势,具体表现在中朝韩日比较研究上,三是交流优势,主要是中朝韩的学术文化交流。而这些优势,恰可为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所倚用。笔者在与很多资深专家学者的交流中发现,他们也认为延边大学古代文学特色应该放在中朝韩日比较上,特别是中朝韩比较上。现在中文系古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员已有三人是中朝韩比较研究的博士或在读博士,其他人也都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建设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具体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的问题。从现在的形势来看,我们认为,建设应该逐步进行,首先要锁定的主攻目标是中朝古代文论比较研究。一则该方向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学术队伍基础比较好,另外,又有“东方诗话研究所”这个研究和交流平台可以依托。
三、化整为零,总分结合
按照现行大纲,古代文学的授课分四段完成,每段48学时,可是从教学实际上看,按现在的教学模式用48学时讲清楚每段的教学内容有着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唐宋、元明清两段,这就要求古代文学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安排必须重新统筹规划。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层面切割、化整为零。具体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将作品和文学史分割成两门课程(这完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先讲授作品,后讲授文学史(该方式现在试行)。这样,一则可使学生对古代文学先有一种感性认识,补补课,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二则在讲授文学史时不但更有利于从整体上、发展规律上理性地掌握古代文学,而且因不必介绍串讲作品而大大缩减了讲授时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二是按照体裁或内容多设专题课(这也完全符合学校有关精神),诸如《诗经》专题、《楚辞》专题、唐诗专题、宋词专题,或散文专题、小说专题等等。这样,一则可以将某部分内容充分展开来讲,使学生对该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以便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专长引导其发展方向,二则文学史因有专题课作辅助,很多内容完全可以更简略些、更概括些。比如,若有宋词专题,文学史在讲到这一内容时,便可作提纲式的讲述。这样自会大量减少文学史的授课时间,同样一举两得。当然,这样安排之后,在讲文学史时必须将切割后的层面再整合起来,做到有分有总、总分结合。这应该不是难事,而且方法尽可灵活。
四、精讲多看,点面结合
所谓的精讲多看,是说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重点作品,学生要广泛地阅读相关作品。通过老师的精讲,使学生充分领会古代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自身的广泛阅读,使他们全面认识古代文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中国的古代文学毕竟至少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是经过时间长河冲洗淘汰后的精品。对于那些在内容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名篇佳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挖掘其丰厚底蕴,让学生充分体味,感悟其中的神髓,了解他们对后世,特别是对现、当代的影响,从而明白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推陈之后才能出新的真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及价值所在。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在浩瀚古籍中尽可能多的浏览阅读。学生们一旦亲口品尝到了古代文学这只梨子的滋味,自然会被它的甘甜滋味所陶醉。如此,教学自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点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多看是目的,而精讲是关键。老师的精讲是点,学生的多看是面;学生能不能多看,愿不愿多看,全靠老师的激发、带动,只有老师讲得好,学生才有可能看得好,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点面教学的良好效果。
五、改革教法,提高效率
民族院校的古代文学课有着自身的特点,为更好地厘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学习历代重要作家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多元思维能力,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就需要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古代文学教研室已有两个省级教学课题,无论是“读读、议议、讲讲、练练”还是“理论•文本•对话”古文学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其着眼点都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话教学的构建,在民族院校更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就普遍情况看,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存在着重视教学内容,忽视教学方式的问题。在我校教学方式仍比较单一,“教师讲授—学生笔记”的传统的灌输式格局仍占主流。如此,学生“由教而学,依教而学”,习惯于在老师划定的一个封闭的语境中,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整合思维的训练,缺乏积极探索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和勇气。这对提高古代文学课的教学质量,全面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化素养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意识是不利的。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对话性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话能力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为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创设理想的对话情境,师生要做到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角色准备,教师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怀有同样的好奇心与探求欲,共同思考,彼此交流,双方都是平等的学习者——积极的说话者和谦逊的倾听者;对话要有一定的“礼仪”,即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发表观点时紧扣话题,一定范围内一次只有一人发言,给他人开口的机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作出建设性的批判,鼓励学生在对话时要身心“全部浸入”而避免“只有在颈部以上学习”。二是话题准备,话题在内容上应有助于“温故”与“知新”,思维上有助于“拓宽”与“加深”。对话就是让学生与真实问题及其复杂性直接际遇并形成问题意识,如讲到魏晋时期的游仙诗人,我们就把曹道衡先生所认为的“正始诗人如嵇、阮辈之写‘游仙’,不但不是忘情世事,相反地倒是曲折地表现内心的苦闷”和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的观点:“当时最富叛逆精神的文人,如嵇康阮籍,其灵魂深处仍然怀恋着名教,他们饮酒纵诞、非毁礼教,其实是不得已的事”作为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思想的矛盾性。同时也使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从而把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如此,既克服了单纯靠教师讲授带来的耗时费力,而学生却收效甚微的弊病,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而在师生的对话交往中,双方作为视觉、听觉、思维等积极活动的两个主体,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生发出思维的火花。在这种审美交往中,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语言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动局面,对阅读对象进行了多元的阐释,达到了加深理解的目的,也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
以上五个方面是我们对新形势下我校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思考,如有不足,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我们知道,欲把我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由校重点学科、省优秀课程发展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会知难而进,脚踏实地,奋发进取,尽其所为,使本学科有个远大而光明的前景。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