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周 进:关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法与途径的几点思考


2007-05-23 阅读次数:


关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法与途径的几点思考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校内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强、创新能力比较弱的现状,通过对教育观念、教学考试模式,校园环境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剖析,探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提高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的。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大学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完成这一光荣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做出贡献。目前,各高校在这方面的讨论提法不同。培养的对象,有的叫“创新型人才”,有的叫“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不论是什么人才,都离不开创新能力,因此,笔者仅以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拙见参与讨论,供大家参阅。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物质是意识赖以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意识才可能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培养要求整齐划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也不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1、要通过积极引导,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状态和初级阶段,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 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结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我们有些教师的教案单一、传授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十分缺少活力,这一僵化、老套的灌输式教学对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或改革。要通过改进或改革,使我们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教育树立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行动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观念导致正确的行动,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大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与更新。马克思指出:人的创造性、能动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潜能素质,若得到开发,就表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意志和体力。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现代脑科学也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是是否意识到并有意识地培养的问题,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树立创造可培养的观念和积极的创造价值观。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田中。使大学生们都能认识到,创造是人类文明之源泉,是创新世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之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之动力,是个人成才之基础;创造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引导大学生树立信心,自觉将自己的创造潜能与学习和将来的事业结合起来。
3、要通过宣传不断弘扬创新精神
学校宣传部门要在全校范围利用网络、广播、校报、标语、宣传橱窗等有效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精神,宣传创新典型、加强创新实践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创新能力的正确认识,强化创新意识和观念,追求创新精神。要在校园内打造声势,组织创新人才培养报告团,到全校各学院进行巡回报告,宣传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和环境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察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不断更新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
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造是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实现教育观的三个转变,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
其次,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多尝试在课堂内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创新特征;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拘泥于已有论断,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使知识和能力在想象中不断发展,让学生逐步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要鼓励采用创造性教学法。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创造性教学法,如潜科学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社会探究法、角度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智力激励法等,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使其思维活跃、敏捷,普于动脑,设法去解决各种问题。
第三,要改进教学管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发展。
2、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自拟题目,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安排,不断拓展第二课堂,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同时,大学生还应注意提高对每次实践活动的利用率,注重在群体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产教研结合可以实现专业办学模式多样化,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成立课外科技小组,学生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有自我能动性发挥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教师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大学生及时地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以便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从事科技开发的实践能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有意识的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决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一个崇尚科学、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追求真理的局面对鼓励创新有决定作用。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专题报告,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自身成长成才的经历;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极大地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1、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首先,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在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既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又考虑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既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又关注他们未来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并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评价重心要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首先,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其次,应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求全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知识面、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不断探索,深人研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人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如:大学生凡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因为有序的竞争和激励,能让大学生有成就感和被认同感,充分体现出自我价值。使学生“有趣而学、有感而发、有才艺而展示”,亲身感受高校校园文化的厚重、活泼、开放和进取向上,从多方面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创新教育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文辅国 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 [J] 跨世纪人才,2000,(8)
[3] 张庆林 创造性研究手册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 童爱玲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J] 教育探索,2005,(4)
[5] 夏越新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