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朴昌杰: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三大基本要素


2007-05-29 阅读次数:

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三大基本要素
朴昌杰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也是创新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中华民族能否崛起,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步伐。在我国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未来的角度思考,更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大学提高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首先要了解哪些因素影响创新教育的开展及创新潜力的发掘,特别是要了解那些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本要素——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1、教师应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知名大学为吸引高质量人才使尽了解数。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他们建设师资的目标就是争夺拥有最具创造力、最积极思考、最聪明的师资。而另一所著名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则认为,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大学的科研结构的强弱,也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进步。师资力量薄弱就会降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也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我们应该有目标地在世界范围内招聘和自己培养优秀的人才。只有拥有创新性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批能胜任创新型教育的新型教师。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己本身要有创造力;第二,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型的班集体;第四,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第五,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第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首先主动接受创新教育,使自己的能力水平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
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有一支优秀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所高校如果在某些学科领域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也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校。
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当前,大学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积极推进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培养一支德才兼备、高层次拔尖人才及大师级的统军人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队伍,这是每一所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2、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坚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激励的建设思路,优化队伍结构,构建促进师资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长效机制,营造和谐向上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建立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建设的组织模式,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创造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和培养未来人才的良好环境,构建一支以优秀拔尖人才特别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优秀教师为骨干,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富有团队精神、高学历、高职称师资队伍。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选好学术带头人,建设好学术队伍,这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学术带头人不仅要求学术水平高,而且要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特别是一定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敢创一流的勇气。但是,只有学术带头人还是不够的,还应当有一批学术骨干和一支包括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组成的创新团队,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思想,才能更好地在大型科学研究中合理分工,协同作战,取得倍增的成效。实践证明,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实施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及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对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组建学科创新团队,提升高等院校培养和汇萃高素质人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所高等院校,建设一直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技能,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教师要时刻关注所授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及时地把最新的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授课时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创新结合起来,教师如果能够把创新思维能力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创新精神的存在,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所在,就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众多启迪,领悟到种种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另外,对于一所具有现代发展理念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大楼和大师,更要有大爱和大智。所谓大爱就是要以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师德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和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和求实的精神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和具体的行动去爱护学生;所谓大智,就是要有世界和发展的眼光,要重科学的原创和独创,要引导社会的主流而不迎合世俗潮流。实践证明: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上,教师在学术和人格上对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教师具有不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创新性,才能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保障创新人才培养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形成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机制上的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锻炼人才。要把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激情和活力。要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培养自己的师资人才队伍。要实事求是,不能言必称培养世界一流的师资人才,动辄要吸引院士和长江学者。世界一流没有什么不好,院士、长江学者也非常可贵,但是我们切不可忽视的是,培养世界一流师资人才和吸引院士和长江学者不是国内所有学校都能做得到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立足本校校情,从自己的培养人才的规格出发,采取多层次性、多样性、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培养措施,量力而行。
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吸引和培育人才的机制,这样才能把优秀人才集中起来,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群体的聚集效应,形成人才优势,造就学术大师。要设立高水平师资人才的引进、培养基金,用于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和高层次师资人才引进,以及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构建创新团队建设。吸引人应当有计划,高标定位,突出重点。在优秀人才的投资、培养、利用、引进、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不能一味地服从惯例,一碗水端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宽松的氛围,激励优秀师资人才脱颖而出,加大优秀师资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另外,扩大优势学科的优秀教师队伍,给他们最优的待遇,提供最优的服务,提供最好的工作条件,提供更多机会和便利,鼓励他们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建设高水平大学还需要给人才提供一个完整的施展才能的平台,以释放人才的效能,培养一批在某些学科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汇聚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一批学科率先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并促使其产生培养、引进一人而带动一片的效应。我们还要有效用好人才,发挥人才的结构效应,实现教师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激活教师资源的活力,形成结构优势,促生创新团队。所以我们不仅要提供优良的科研教学设备,我们还必须提供优良的环境,公平竞争的学术秩序,达到师资资源效能最大化。
二、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1、学科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
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的主题,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或平台。如何在新一轮创新型的学科建设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是摆在每所高等院校尤其是学校领导面前的极富挑战意味的难题和任务。
国家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大学,如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每个层次的大学在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要制定出符合自己功能定位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的科学化发展,要求不同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及其学科构成的特征与实际,从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出发,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来确定本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和任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在学科体系上形成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相互补充的体系。一般来说,任何一所高等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学科建设,但对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讲,学科建设的意义更为重大。
2、凝炼和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凝炼学科方向和优化学科结构。学科建设要瞄准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和趋向,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走集成、特色、跨越式发展的学科建设之路。在学科建设上,要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强化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学科,培育新兴学科,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学科优势更加明显,学科特色更加鲜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方向,使学科建设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中对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合理的划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范畴不断演变,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就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也需要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调整学科划分。因此,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科的设置与建设既要考虑它的稳定性、系统性,又要考虑它的动态变化特点,甚至可以设置能反映大学本身优势与特色,同时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需求的学科。
3、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领域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应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领域。因此,高等院校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成果,而且有利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形成学校的特色。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亦可供其它学科借鉴,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学科建设格局。所以,各高等学校都应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好若干个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这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又能带动高等院校整体事业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将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
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一个合理的学科生态环境,使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人才不是学科大而全就能培养的,而应围绕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以达到互相支撑、互促发展的目的。在学科布局与学科体系关系问题上,既应考虑一个学校自身发展的适度均衡,又要顺应整个高等学校学科体系发展的基本要求;既应重视发达地区学科种群与学科体系的合理分布,又应特别注重对欠发达地区学科种群与学科体系的大力扶持。随着学科自身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科的发展也呈现出新趋势。各门学科、各层次分支学科将不断的交叉,同时又加速综合,使学科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深入和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方向发展。这种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新特点、新规律,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科学研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科学研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因此,我们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传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但仅有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要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一般来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至少要具备三个能力,一是迅速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要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要的国内外最新信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能力至关重要。二是对知识进行加工提炼和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把知识激活,为我所用。三是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即创业能力,这是我们过去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这三个能力,恰恰需要通过科学研究特别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实现的。
目前,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创新指标的考核,人才评价和考核方法也比较单一。因此,使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动力。所以,高等教育要适应人才需求新变化,改变当前束缚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应试教育体制,除测试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该逐步增加应用与创新方面的测试题目,引导学生由死记背硬思考向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的方向转变,目的鲜明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科研基地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科研基地建设是重要的支撑和依托。我国政府为了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实际需要,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通过这两个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的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增强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的整体实力,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只有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才能站在科学的前沿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反映着该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一流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型人才。
3、优化科学研究资源,开放式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应对教育国际化培养创新人才,就要重新审视学校内部的科研体制和机制,优化学术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开展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形成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以此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世界科技总体水平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要开放式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鼓励高等院校同海外高校、研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加快培养造就高水平拔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
大学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加强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高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仪器设备精良的优势,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高等院校开展的科研课题特别是重大、重点课题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最大载体。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对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有了解,有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能力。因此,要鼓励三、四年级的学生,以学校的开放实验室、科研基地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要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代表基础学科前沿的各类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搭建培养研究生创新知识、锻炼创新能力和发挥创造性的平台。通过组织高年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提供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掌握和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信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