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05年,按照延边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构想,为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水平和消除传统师范教育中过于封闭的弊端,实现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教师资源和学术资源共享,学校采取了将原来相对集中管理模式的教师教育专业合并到各个专业学院的做法。如原来的中文、政治、历史组合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将数学、地理合并到理学院;朝文与朝鲜语合并为朝鲜-韩国学学院等,实行了小学院制。学校现有17个教师教育专业,分散于7个学院。2年多实践证明,各学院、学科专业在办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既是一种历史的经验,又是一种社会潮流。但目前延边大学的模式还是一种尝试,还属于探索的范畴。教师教育模式的改变,给新组建的师范学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了新的压力与挑战,就机遇与压力而言,压力似乎比机遇还要大。目前我校的师范学院改革已经到了瓶颈或者关键阶段,也是将理性思考与突破创新重新认识和进行再整理的时期。所以,根据教师教育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对现行模式进行修正或转换,是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是一种理性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采取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模式
综合性大学如何办好教师教育,处于与其他学院同等位置的师范学院如何统管其他学院内部的教师教育专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重新组建的师范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学院的名称虽然没有变化,办学规模明显变小(学生352人),但其职能和性质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负责全校17个教师教育专业的后期分流、教育学科的教学、毕业实习等。我们认为,现有的延边大学教师教育的模式,存在着无法形成保证教师教育特色的教师教育专业化教育机制和文化氛围的制度性缺陷,因而应该进行管理模式的转换。
建议学校采取学术力量和行政力量相结合的办法,或者叫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模式,成立教师教育部(与医学部同级)或教师教育处(正处级),作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职能管理部门,从行政角度宏观管理全校的7个学院的17个教师教育专业,保证教师教育的各种活动直接而有效,一方面,学校可以集中地对教师教育投放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教师教育的管理上,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只需与这一个部门发生关系,其管理和服务工作都会变得直接而简洁,有利于学校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技能训练、毕业实习等教育内容也能得到切实地安排和实施;同时可以克服和防止现行的教师教育特色被湮没、地位被弱化、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职业技能训练走过场等现象,从而使教师教育的对外、对“上”、对“下”联系,教师专业学生的实习和第二课堂基地建设变得通畅和简洁。
现有的师范学院建议更名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教育部(处)长,可以由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任。这样一来,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的职能、地位是相同的,可以按照教育学科自身规律培养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人才。全校教师教育的培养培训业务可以委托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保证教师教育在切实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保证教师教育按照专业化的原则进行,从而保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序和环境。
二、实行2.5+1.5的教师培养模式
在综合性大学中实施教师教育,既具有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优势,又存在教师教育专业化特色被湮没、被弱化的危机。目前在教师数量已趋饱和、教师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把2.5+1.5的非定向型师资培养制度推行到位。
具体说就是,学生进校后先不分教师和非教师,也不分专业和专业方向,按二级学科门类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注重文理渗透,在第五学期结束时,给学生重新在二级学科门类下选择专业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导向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填报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志愿;从第六学期开始,学校根据学生职员,按教师与非教师专业以及各专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方向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分流培养。根据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分离的思路,即用2.5年时间学主修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2.5年后实行分流,不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可继续修1.5年的较为专深的专业课,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用1.5年的时间在教育科学学院除辅修1-2门专业课外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接受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训练,教师基本训练应在学生选择教师方向之后立即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基本功训练主要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每年进行2次合格测试为宜。教师生修满规定学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后,到教育部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摆脱了传统教师的办学理念与范式,转化到“大学+教师”这一国际教师通行的轨道上来。
教师教育应该拓宽学科领域,构建以知识教育课程为基础的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贯通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教学技术三个层面,成为一个在学校教育领域全面发展的人。教师教育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与“专业性”培养并不矛盾,之间并不是明确地能以年限来划分的不同的培养模式。2.5+1.5的模式,避免教师教育专业的管理上过于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特色或优势的弊端和矛盾,保证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特色,保证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统一制定教师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统一组织和管理教师专业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等各种课内外活动,统一进行经常性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观念教育,有效地营造和建设教师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思想传统,从而形成教师教育的实力和特色。
三、突出民族特色,加强师范性和基础性
1、创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探索多元培养模式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型的具有研究能力的小学教师。使学生既具有小学基础学科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既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又具有熟练的教育技能技巧; 既能够胜任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能从事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为培养研究型的骨干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只有落后的教师,没有落后的教育,民族地区的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并结合实际在教育方式、方法、内容等方面勇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已经是一种必然选择,民族教育要“重心下移”,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突破口来抓。如小学教育专业,既可以直接本科招生,也可以设置专升本专业,把朝鲜族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师资学历提升一个档次,并突出民族特色。“重心下移”的教育方式会很快受到社会及家长的认可。
2、突出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理念
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地方性、综合性的特点,可以培养一部分精英人才,但更应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研究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同时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是高等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基础教育,多层次高水平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是我们的办学思路,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在办学模式、课程结构、培养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始终把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放在首位。把优质的本科教育与高级学位人才培养相结合,使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要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一所联系学校,与中小学合作科研课题,帮助中小学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
2)办好朝鲜族教材研究中心,开发好校本课程。指导民族学校根据民族地区多元化文化的实际,依据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心理素质和认知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区位资源,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采用改编、创编、拓展、校本等方式,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选择性。要沉下身去,到基层到村屯,同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的具体问题。
3、聘请高中骨干教师为兼职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探寻高等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交汇与契合点无疑是教师院校摆脱瓶颈之困的方向。客观地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式是“下热上冷”,作为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等教师院校也在积极改革,但焦点在院校的合并、升格和转型以及就业、生存与发展等涉及高校内部体系的问题,对目前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不够。
目前高等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泾渭分明”的现象是不科学的,教师院校应该在“教师”、“质量”上下工夫。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要互相渗透,合作研究,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高等教师教育要主动寻求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小学共同构建教育平台,打破关门办学的弊端,将一些优秀中小学校教师请进大学课堂,同时使一些大学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大学的象牙塔,了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变化,并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校课题开展教学与研究。目前我们已经聘请了延边州教育学院、延边一中、延边二中等骨干教师为兼职教师,并参与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同时延边大学附属中学也聘请我们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的教师为兼职研究员,与他们开展共同研究。强调教师专业教育的一体化,由大学和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使中小学拉动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而高等教师教育则要引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4、建立教师教育教学与研究基地
地方综合性大学中教师教育的使命和教育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在构建面向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必须与本区域的基础教育结成双向互动的“战略伙伴关系”。在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吸取来自基础教育实践的鲜活经验,并在协助基础教育进行校本研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新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过程中,了解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提高自己。我们已经率先在延吉市三中、四中、新兴小学、朝阳小学、兴安小学建立了教学与研究基地,共同研究课题,以课题牵动,促进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并且能够使教育实习中的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课外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研究实习等都能得到很好落实。
四、倡导爱心奉献,营造为人师表的学院文化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
2005年大约三分之二的高校教师年龄在
40岁以下。因此新时期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青年教师品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2007年
5月
19日的《光明日报》登载了王妍的文章《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中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具备
“五心
”,即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对学生的挚爱之心、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对民族
文化的传承之心和对教育工作的创新之心。教师是一种在人格、情感、爱心等方面比医生、律师、工程师要求更高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可以说就是教师的精神生命,是教师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基础。因为
“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如果教师职业不被社会重视,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
”
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能,教师失去了对学术的敬畏,也就失去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敬重。师爱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着重生成和训练教师专业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优雅的仪态风范,使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够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安心于“三尺讲台”的“精神贵族”。这种对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本质要求,显然是我们现行的模式无法满足的。近年来有些青年教师寻求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加强交流沟通,如通过BBS、博客等网络途径与学生交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业指导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体现了青年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重要意义。
总之,要使延边大学师范学院真正实现其历史使命,成为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的为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培养人才的基地,就要不断地改革创新,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转变教育思想,与时俱进,为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鸣焕,交汇契合与并行发展——探寻高等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之路,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2-125。
2.杨科正,论综合大学教师类人才培养模式,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9-82。
3.孔晓虹,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宁波大学学报2003(5)。
4.王长乐,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5.大学校长谈教师专业化,中国教育报,2002-01-03(4)。
6.王妍: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光明日报,200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