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地区院校战略规划


2017-05-08 阅读次数:

   陈 铁: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地区院校战略规划



     摘要:
民族地区院校面对扑面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挑战,选择国际化发展方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重新审视和调整战略定位,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完善战略措施,突出发展的战略特色,强化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开展对外合作办学,用科学的发展观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是理性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本文就民族地区院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民族地区院校  战略规划
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成为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为世人所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全球化,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大学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不能无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明晰自己的发展思路,走国际化的道路,寻求更大的发展。由于民族地区院校大多地处祖国边疆,所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有着地域优势,但也有实力弱的劣势,因此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险境。
走近全球化,选择国际化发展方向,用科学的发展思路来制定民族地区院校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是我们积极应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种理性选择。对于民族地区院校来说,与其说全球化是一种挑战,到不如说全球化更是一种机遇。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是国际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来说,意味着发展思路和发展观念的转换,意味着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变革,高等院校要秉承服务经济社会的宗旨,明晰国际化与学校发展的内在联系。
何谓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主体国的高等教育立足国际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实施国际化教育内容,进行国际间的人员、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同他国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实施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和共享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属性是开放性、开阔性和创新性。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表明了各国高等教育必须敞开门户,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国际化,大学要培养通晓国际经济贸易等领域的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国际心态和国际情感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国际社会都能派得上用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同时表明了,大学学科建设应该立足国际化,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选择并建设重点学科,使自己的学科实力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优势;国际化高等教育表明了,大学要面向世界,进行广泛的学术、人员和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还表明了大学的人才培养对象扩展国际化,大学既要吸收国外留学生,同时还要请进来、走出去合作办学,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国际化的趋势又向各国高等教育施压,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彰显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进行服务定位的调整。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对于21世纪大学发展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促进大学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轴心。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大学作为传播知识的基地,始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知识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传统的大学职能仅仅是传播知识,但是现代大学早已经摆脱了传统大学模式,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始终承担着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大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创新能力的构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大学功能的扩张,使得大学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的轴心,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大学急速的推进到社会轴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大学服务社会,影响并推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了大学的办学理念的变革。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志着高等教育竞争从一国延伸到多国。随着竞争范围的扩展,竞争激烈程度也必然加剧。各国高等教育在竞争中有无实力,是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各国大学办学机构都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态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盖莫能外,也必须经受国际化趋势的严峻考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民族地区院校来讲,客观压力更大一些。这是因为,民族地区院校发展历史都比较短,又地处边疆地带,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如内地大学,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上处于劣势地位。过去在国内竞争中,民族地区院校就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国际竞争的到来势必加重民族地区院校的负担。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民族地区院校都在积极努力将国际化作为自己新的办学理念。面向国际化,调整自己的战略思路,重新审视并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这是民族地区院校理智应对国际化的选择。
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地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地区院校的发展活力。国际化在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同时,还对各国大学机构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产生巨大的冲击。一些封闭的办学体制被冲破,一些僵化的办学机制被挑战,国际化正在成为一种外部力量,影响并推动着大学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改革是民族地区院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唯一出路,也是民族地区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大学学术空气的活跃,推动大学学科水平的提升。国际化趋势必然带来人员流动的进一步加快,国外教师和学生的到来,必然带来不同的文化影响和交融,带来不同的学术理念,也带来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这对于激活过于僵化的学术氛围是大有益处的。学术风气的扭转,学术氛围的改善,都会大大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学科的总体实力。
当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民族地区院校发展构成一定的压力。最现实最直接的压力就是民族地区院校的特色保护问题。国际化趋势使得一些民族地区院校几年、几十年所形成的学科特色和办学特色受到冲击,甚至使一些特色学科专业失去特色。另一个压力就是人才外流现象加剧。国际化使得人员交流成为一种趋势,人员交往不在受到更多的限制。这就造成人才从一国到另一国的转移。根据现有的流动趋势来看,这种转移,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严重,加重发展中国家人才不足的矛盾,发展国家人才流失的问题将成为民族地区院校一个现实困扰。
权衡高等教育国际化利弊得失,民族地区院校应当理性的对待国际化,采取可行的应对对策,优化自己的战略规划。积极参与国际化,在国际化态势下,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发展战略的良性调整。
民族地区院校发展战略规划是这些院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这些院校发展的行动指南。民族地区院校发展规划就其实质来讲就是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同社会发展环境相协调一致,使发展目标成为激励、指引教职员工前进的动力。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民族地区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加快,这就要求各高校办学要进行缜密思考、科学规划。任何一所大学理性的办学思维,都体现在战略规划上。高校发展规划,充分反映了大学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尤其反映了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定位。民族地区院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办学思想,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根据国际化趋势的要求,科学地确定学校定位,调整办学思路,改革办学体制,打造质量品牌,增强办学实力,应当成为战略规划创新的着眼点。
民族地区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要立足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构筑优势学科入手,采取积极的学科发展思路。学科建设要根据国际化的要求,凝练方向,拓宽口径,力求向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民族地区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切忌搞“小而全”“多而    全”的学科模式,更不要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跟踪社会的需要,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民族地区院校发展战略规划,要考虑到服务区域的现实需要,实事求是地培养民族地区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同步的。大众化即意味着各个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在大众化的进程中,民族地区院校要科学地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格。作为民族地区院校人才培养,一定要立足地区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切不可好高婺远,脱离实际。
民族地区院校发展战略规划,要借助地域的优势,依托地区的文化背景,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走开放办学的道路。固然,民族地区院校地处边疆,历史造成了办学实力较弱,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相当的压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族地区院校在国际化过程中还存在某些地域优势,尤其在一些跨境民族地区,人员国际往来较比内地大学更具优势。所以,民族地区院校要抓住这个天然的优势,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一是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请进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开阔广大教师学术视野;二是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同国外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人员交往关系,互派学者,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三是开展合作培养。同国外合作院校建立交叉培养的方案,实行2+2,或3+1的培养模式。即国内培养2年或3年,到国外合作院校培养2年或1年。在合作院校之间,学分互相承认,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四是建立同国外合作院校科研合作的机制,民族地区院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同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到国外去申请科研项目,或者同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合作搞项目开发和项目研究,提升自己的学科水平。五是积极引进办学资源,改善民族地区院校办学硬件条件。六是多渠道开展合作办学,请进国外一些院校来合作办学,举办一些新的专业和学院。也要尝试走出去,到国外同合作院校共同举办各种专业和学院。
总之,合作办学是民族地区院校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走国际化办学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方勇、李志仁著,《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吴华, 《“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中国教育先锋网,2007年2月。
3、毕娟,《论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与对策》,《高等教育国际化资讯》第二期,2006年3月。
4、李雪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索与归途》,中国教育产业网,2007年3月。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