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页 |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通知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正文
热门排行

关于人文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7-05-08 阅读次数:

李勇植:关于人文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
培养研究型大学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创新性人才,是目前大学教育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拟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学研连读”模式出发略谈本科教育中的“教与学结合”和研究生教育中的“自由讲听”以及学校创设学术自由环境等问题。
     关键词:研究型人才;教与学结合;自由讲听;自由环境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建设研究型大学,作为许多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模式的一种新方案而上了议事日程上。什么是研究型大学?现在为止公认的模式是:研究型大学提供全部学士学位课程,承担直到博士生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职能和历史使命,深入分析和探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无论高等教育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大学,应具有学科优势突出,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优的特征。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一、本科教育中“教与学结合”
“教与学结合”指的是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以学促教,又以教带动学。这是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探索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要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微观方面,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和满足于只是传递信息和成熟的知识,而要努力地丰富教学内容,把研究中的问题和发现适当地充实到教学中去,推进不同层次的交流和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的能力。第二,宏观方面,应当促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结合,将本科生科研与教学改革结合在一起,支持本科生科研创新,创建本科生研究计划,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确立本科教育的学术权益。
     二、研究生教育中的“自由讲听”
“自由讲听”指的是自由讲学、自由听讲。就是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进行讲学,提倡自由、来者不拒、热情相待、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可以把校内的教学与校内外的学术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消除各个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心。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以及具有创新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的结构和质量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跨学科学习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人文学科和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是人才全面发展客观要求。研究生选课应打破学科界限,可以选修本学科课程,也可以选修其他学科课程,这样跨学科学习有利于扩大研究生视野,有利于进行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的研究型大学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研究生在这个研究中心中其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塑造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造性研究的素质有为突出,我们应重视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到研究中去。学科的特点决定研究生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比如,学专门史的学生来讲,加强解析文献的能力和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区域性的特征又要我们掌握多种语言,这有利于研究比较关系史与文化交流史。
课堂上也可讲求“自由听讲”。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重在启发诱导。要强调学生以个人自学钻研为主,教师则着重用自己的自学经验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可以把学习引向深入,讨论某一主题时自由的发表意见、发表感受,从中得到启发和指点,这有利于纠正不足之处或解决疑难问题。如果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那是不会有什么长进的。
     三、建设学术自由环境
学术自由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性是学术活动的本性,创新是学术活动的最高追求和“神圣使命”。创新源自宽容而又严肃的学术批评,即而源自自由的学术活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有学术的自由,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大学的创新文化主要表征为创造性、学术性、时代性、开放性和民主性。师生应带着学术的良知与责任,相互激励,造就一种充实而自由的学习、研讨、向上的学术氛围。在大学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现代化网络信息中心,有一定校园规模形成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着大学教育的物质需求,并作为一种“无声教授”和“潜在课程”,为学生创造充分自由选择学习的条件。
学术自由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备的社会环境条件,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学术自由对创新人才的孕育作用是通过间接和直接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方面是教师行为作用,教师应本着学术自由的创新性原则,敢于向正统思想挑战,不盲从任何成说、成论,敢于革新,这种自由的学术气氛对学生起着感染、暗示、熏陶的作用,学术自由之风浸润着学生的创新个性,可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现代高校的学术活动已不在仅是高校教师的个体行为,高校的学术活动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现代高校的学术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学生在学术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力得到了直接开发和发挥,创新能力在一次次挑战和考验中得到增强。相反,如果高校自由的气氛,对学生则会产生方向相反的暗示和熏陶。相应地,在这种高校里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机会较少,求异思维受到限制,其创新能力不但得不到发掘,反而可能被消磨、被淹没。
学术自由和创新人才的相关性是双向的。创新性人才反过来又能促进高校的学术自由,为其注入新的创新活力。其实,学术自由的含义应该拓展,因为受教育者同样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换言之,现代大学的学术自由如果不包括受教育者的学术自由,就不是完整的,全面的学术自由。
创造宽松的学术科研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尊重那些“孤独的思考者。要组织成立学生学会和研究生学术团体,并设立创新奖学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会或学术团体这个大的学术氛围里,去自由开拓、创造。另外,通过多样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批评中,推阵出新、创新知识;在学术争鸣中,各种学派的观点相互碰撞、互相交流,有利于创造思维和创造灵感的形成,更有利于创造环境的形成。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ydgjs@ybu.edu.cn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